玩泥巴网:分享好听的游戏名字、简单干净的男生、女生游戏网名!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个性说说
您的位置:玩泥巴网 > 个性说说 > 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文案精选97句) >正文

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文案精选97句)

类别:个性说说 /人气:59 ℃/2023-05-19 08:48:59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当学生的时候,就扎扎实实的学习,把学习文化知识作为第一要务,去考试的时候,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2、苏东坡这是生生把流放,改造成了美食发现之旅,朝中的那些权贵想让他郁闷、难堪,甚至盼着他死在那个偏远的海南,可他却愣是把别人眼中的落魄,过成了充满情趣的“度假”,这心态,估计朝中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了,何止会羡慕嫉妒恨,简直会被气得不知所措。

3、“他(苏轼)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出口,也有很多入口。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扇窗户可以打开,也可以关上。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基本上就是有一扇门上面安了一把暗锁,然后把暗锁开开有一扇窗户,窗户还只能掀开一半,因为你是一个想不通的人,你不晓得把窗户全打开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苏轼进到房间里有很多扇窗户,甚至有天窗,拉开地下还有地下室,从地下室一直出去就能走到院子里。”

4、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庐山的烟雨充满神秘,钱塘江的潮汐十分壮观,都很值得去观赏一番。如果不能够去看是会遗憾的。可是如果我们终于亲临庐山和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它们只是庐山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而已。

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6、古往今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林语堂就曾专门写下《苏东坡传》。我们往往喜欢用豪放、旷达来概括苏轼,但很少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内涵以及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在我看来,人们与其说喜爱苏轼,不如说是对他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7、“到得还来别无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其实是见惯了风浪之后的泰然,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豁达,更是磨砺心智之后的从容。所以苏轼是用一生经历在告诉我们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生活当中不一定要忙着去追赶什么,一定要去到达哪里,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才是人生。

8、苏轼用一句“未至千般恨不消”来表达这种遗憾的心情,真是太贴切了。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写出了“到得还来别无事”的禅语,表达出了一个人由妄念躁动之后,感悟到的恍然超越、豁然达观的思想境界。

9、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他因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0、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11、到了一定年龄,应该学会安静,把一切都看得云淡风轻。

12、苏轼在仕途贬谪的岁月里,他并没有因为仕途沉浮而意志消沉,相反,在贬谪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13、苏轼爱生蚝有何凭证吗?当然有啦。在苏轼被流放到海南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099年,苏轼曾写给自己的小儿子苏过的一封关于“食蚝”的书信。此时的苏轼,已然将无辜被贬的烦恼抛之脑后,又一次放飞了自己那颗热爱美食的心灵。在这样的心情下,苏轼信中得意洋洋地写道:

1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5、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16、一个僧人,出家不久,耐不住出家的寂寞,就下山了,不到一个月,受不了尘世的烦恼,还是上山了,接着不到一个月,耐不住寂寞又下山了。

17、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18、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对生活要有热爱和乐观豁达的胸襟

19、生活的乐趣需要自己寻找,蛮荒的海岛上也可以开出灿烂的花朵。

20、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上学期间,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要敢于下工夫,不要怕吃苦,要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劲头学习。

二、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

1、感悟二:干一事精一事。

2、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大家所喜欢的,在古代更是很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地方。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很多喜欢游历山水的人行走很久才能到达。可是当我们到达之后又能怎样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山就是山,那水就是水,仅此而已。

3、人生只为一大事而来,只为一大事而去。内心丰富,才能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与葱茏。

4、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5、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正如他的传世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苏轼最善于开解自己,总是以超然的目光看淡眼前的苦难。

7、苏轼作为一个大文豪和一生行走官场的老人,六十多岁的苏轼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们长篇大论。他所说的不过是短短的四句话,聊聊的二十八个字而已。然而诗里却充满了禅理,写出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可以说每次读它,每个人生阶段,读它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8、此时离他去世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今他已经白发如雪,垂垂老矣。

9、善于探究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对人生持这种豁达的看法。

10、这是因为苏轼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已不在意清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能很平静地接受它们;还有一点就是他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苏轼思想境界提升的体现。

11、每个人都只有这一辈子,都说笑也是一辈子,哭也是一辈子,我们何必要哭。苏轼真正是悟透这样一个道理,遇到不愉快之事,他总是换个思路去想。回家晚了,门童将门锁住,得门而不入,一般人就会发火,但苏轼干脆跑去江边听江水的声音。本是不好的心情,瞬间愉悦了起来,这便是苏轼,这便是苏轼的豁达。《观潮》苏轼对人生的领悟苏轼的这种豁达来自对人生的领悟,对人生意义的领悟。不能说看破红尘,最少也是看淡了人生。他在弥留之际写了一首《观潮》送给儿子,短短的28个字,苏轼把人生的三大境界都写了出来。

12、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

13、安静,不是作茧自缚,不要走向内心的枯寂封闭。

14、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15、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16、他的挫折人生可以用"时乖运蹇,忧谗畏讥,流离颠沛,疲于奔命"来形容。他"历仕五朝,三忝侍读,再入翰林,两除尚书,八典名郡,贬谪三州,一入大狱,两险丧命。"

17、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18、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出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19、 综观宋词,通常人们将其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其中,既有苏轼天风海雨之作,也有周邦彦雍容典雅的词章;既有辛弃疾龙腾虎跃的词篇,也有柳永铺叙展衍的慢词。早在苏轼作词之前,宋词的词风自然是非婉约莫属。但苏轼却能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中的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人生哲学虽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因此,豪放词的特色亦展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如: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等。不仅扩大了词境,还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使词品与人品得到了统一和融合。

20、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的阶段,而“新进”、“生事”两个词正是人们用来讽刺贬低新法的词语。何正臣见了这两句,首先发难,在宋神宗面前指控苏轼诽谤新法。

三、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1、“其实所谓的旷达,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比较想得开、比较能够走得通。因为实际上人生在世,就是走路。你心情不好就是路走不通,像我们就是宁从石头上走就被石头绊了脚,或者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或者怀里抱着一块石头。但苏轼与我们的最大不同是,他可以在石头上作画,也可以在石头旁边种一棵树,或者实在不行可以拿斧头凿子把石头变成一个石雕。他可以把很痛苦的生活努力变得比较美好,但是需要本领,需要很高的智慧。”

2、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3、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33)评论家王进玉对其评价说:“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4、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5、品读苏东坡,感悟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

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7、0怎能不爱苏东坡?

8、在海南衣食俱缺,苏轼就发明“阳光充饥”的诀窍,他在《辟谷说》中写道:“饥甚,见龟蛇无数,每旦辄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随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复饥,身轻力强。”

9、水光潋滟晴方好(1061——1079)

10、儒家讲究正视人生,要有所追求和树立;道家讲究简化人生,力求无欲无求,任意自然;而佛家讲究否定人生,因为人生皆苦,浮世无常。

11、 其次是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如〈江城子〉,写出了马嘶箭鸣,气势雄盛的出猎场面。〈念奴娇〉起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劈空写来,江山人物,气势雄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天堆雪”写景大笔淋漓,令人目眩神摇,创造了奇伟磅礴的境界。

12、感悟五:直面现实不屈挠。

13、正如他写的"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于是他笑纳生活中的所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他知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道理……

14、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 一改以往靡艳风格,冲击了北宋词坛。苏轼也自然成为了豪放派代表人物。〈东坡乐府〉中的豪放之作不多,如果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参照,其激昂排宕,有不可一世之慨的作品大约只有十首。其豪放词特点如下:

15、当时的宋神宗想要推行新法,却遇到了很大阻力,本来心情就不好,听了御史们的话,更是觉得苏轼就是变法阻力的主要来源,于是下令派人到湖州去把苏轼抓回京城。

16、自然境界,顺习而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17、苏东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考上了进士,当官之后,他也是变换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还关注着其他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就去做,为老百姓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的。

18、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多面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在“乌台诗案”中,全家人都为他担心而哭泣,可他却仍跟妻子开玩笑,让妻子也像杨朴妻那样作一首滑稽诗给他送行。他被贬官黄州,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他失去薪俸,成了个农民,又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他生活得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缩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一百五十文,然后立刻将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一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于是他移情于物,他耕作田间,自得其乐。

19、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有这种格局的人,真是非他不属。他既能谈经论道,也能灭蝗筑堤;既能写文作诗,也能种地烧菜;既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讨论治国策略,也在《猪肉颂》中分享东坡肉的方法;既有"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哲理感悟,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快意抒怀……

20、被贬黄州,这一人生经历的大转折给苏轼以沉重的打击,对于平时一直想“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海上,扶病入西州”的苏轼而言,梦想无疑已被现实击得粉碎。

四、读苏轼诗词的人生感悟

1、人生在世无法避免的苦难,让我一度觉得眼前的生活难以忍受。从中寻找超脱是最优解,但我目前仅仅能够做到的就是刻意忽视或者自我麻痹。如果有一天我也能达到子瞻的境界,才算真正活明了这一生吧。

2、读完这首诗词,细心的人应该也觉得很奇怪,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居然一样,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是一首禅诗,七言绝句,也叫做《观潮》,是从一个禅师的一段语录演化来的,其中提到的"三般见解",指的就是禅悟的三个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苏轼的这首诗就是想表这个。

3、这是苏东坡《晁错论》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过。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当然和他的才气、天赋密不可分。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4、这句话是苏东坡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辈子都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从不会因为潦倒困顿或飞黄腾达而昧己心。

5、当然苏东坡这个率直乐观的本事,怕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很多人都会向往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而对现实生活则满是牢骚和抱怨。可是看看苏东坡,即便身处蛮荒,事业受挫,却依然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好,让自己快乐悠然。

6、公元1057年,三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并以结识苏轼为荣,连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后也高兴地对皇后说:“妙哉,妙哉,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7、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

8、大多数时候,遇到困的人们总是会先抱怨。当然也都知道做人的道理,心灵鸡汤也都喝过不少,可真当自己遇上事情的时候,早就将那些抛之脑后了。

9、所谓“真空生妙有”,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10、肉身难免要化为灰烬,他的精神却上可为星辰,下则为河岳,照耀滋润着后代人的精神。

11、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12、年轻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执念,总觉得有些地方一定要去,有些美景一定要看,有些梦想一定要实现。但是当真的见到了自己想见的风景,经历了种种坎坷,再回头看,会发现当初的执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13、庄子说:“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14、苏轼总是这样怀着最大的善意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不造作假饰,如此心底纯净,当然看什么都是美好且适意的了。

15、安静,并不是漠视这个世界,而是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享受生命的完整。

16、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参照,那就是苏轼的仕宦生涯,从苏轼进入仕途到去世,在他四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十多年却是在贬谪的岁月中度过的。

17、思恋去世的结发妻子王弗,她是那么聪慧贤淑、灵犀默契。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8、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19、夜晚,一轮圆月照耀当空,四周水声澎湃,苏轼望着散发着柔和光辉的月亮,吟出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最妙:“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20、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五、苏轼人生观及感悟

1、但苏轼胸中一直保有浩然之气,面对挫折与打击,总能泰然处之。他好像在自问,也像在调侃画中的自己:你这一生有什么功业值得称道呢?无非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三次贬谪而已。

2、晚风习习吹来,凉凉的,吹醒了你的醉态,你突然觉得,莫名的清醒。深夜的长江边,万籁俱寂,江水依然默默地向东奔流不息。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在黄州时期,他渐渐地从贬谪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实现了超越。在惠州,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儋州,苏轼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

5、务实的他放眼于万物的变化,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务实的精神,既遵守了所处时代的规则,又在规则中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正如他在千古名篇《赤壁赋》中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6、安静,是为了窥得自然神机,获得一种灵性,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7、1079年4月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舒亶和何正臣等人就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里的几句牢骚话拿出来做文章,并把当时新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潜心研究了近四个月,弹劾苏轼包藏祸心、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之后,103天的“审查”造就了宋朝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次年元月,苏轼贬谪黄州。

8、好家伙,这口气听着还挺高兴,流放的日子好不惬意。苏东坡真是心大,居然觉得朝中权贵,会为了一口好吃的,争着跑到蛮荒艰苦的海南去跟他抢,难道他真的忘了自己是为何会到那蛮荒烟瘴之地去的了?

9、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10、苏轼随遇而安、豁达、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让他从贬谪的低谷甚至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很好地和当地的同事和百姓融合在一起,找到归属感,找到精神的家园,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畅适自足。

11、是啊,何必非要达到呢?佛家所谓“当下即是”。如何才能看穿忧患?忧患本不存在,又何来看穿呢?

12、主人公卢生和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和“南柯一梦”的成语吗?因此,苏轼的“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

13、东坡先生这种对于人生的困境或者顺境都淡然面对的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14、古人说,“读佛书宜对美人,以免堕空”,佛书里的空幻让人易生遁空之心,因此要用现实里的诱惑来拉住自己。

15、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16、但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苏东坡的释然而停止,在你言我语的诋毁中,苏东坡的罪似乎愈来愈大,于是苏东坡的贬谪之地越来越偏远,他被流放到岭南劳动改造。当时的岭南是个蛮荒之地,生活清苦,一年也没几回猪肉吃,比没中举的范进还差,唯一的好处便是盛产荔枝。苏东坡从早到晚,边看书边吃荔枝,再苦再累,耳根清净也就乐得舒服。歌是不唱了,但歪诗还常写来写去,全是写荔枝。当权的人见到他的诗怒不可遏,贬到岭南还磨不灭他的精神,干脆贬到南头吧。于是苏东坡跨洋过海,到了海南岛。

17、端午节想写点什么,酣睡后醒来,蓦然回首,苏东坡阑珊在脑海。因为喜欢他,喜欢他身上涉猎多种文献资料,将感悟和思考用于工作、用于修身;喜欢个人随笔不同于公文的局限,随心一气呵成,喜欢苏东坡的博学多才,心地单纯,坦然率性,光明磊落,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于一千年前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准确的品味他,读懂他只能从史书记载和他的诗词里进行感悟,体会。

游戏名字 | 游戏网名 | 个性网名 | 个性说说
Copyright © 2016-2022 玩泥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