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网:分享好听的游戏名字、简单干净的男生、女生游戏网名!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个性说说
您的位置:玩泥巴网 > 个性说说 > 评李鸿章的诗(文案精选112句) >正文

评李鸿章的诗(文案精选112句)

类别:个性说说 /人气:59 ℃/2023-05-24 07:54:13

一、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2、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3、 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4、他还搞了北洋舰队,希望能够靠舰队去防止外地入侵,也学习曾国藩,自己练兵,他是一个文臣,但是文的武的,这些事情都是他一手抓。

5、此次伯父书怂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余惟恐赶不及……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蚁,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言人人殊,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遗体悬搁不葬,于心忍乎?

6、临终前,李鸿章曾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向他,并通过他,与沪上官、商圈内的朋友诀别。这封遗书,去年首次披露。遗书中写道: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

7、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8、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线,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的苦苦挣扎,从而引发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9、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10、驱车出合肥城区,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东乡大兴集。在合肥钢厂的围墙边,朋友叫开了关闭着的铁门,带我走进一个荒芜的院落。没有料到,在高大的烟囱和轧钢车间厂房旁,就是我想探访的李鸿章墓地。

11、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

12、劳劳车马未离鞍,一生在车马上东奔西走(为国家操劳),也没有离开过马鞍(也是说在车马上度过)

13、这个罪名不应该推给李鸿章,罪魁祸首是腐朽落后的清朝。李鸿章更像是是一个挡箭牌、替罪羊,国家强大,外交官才能为自己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国家弱小,外交官也无能为力。李鸿章对近代的中国发展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能一棒子就打倒一片人。

14、他想表达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臣为了国家呕心沥血,丝毫不敢懈怠。马上要离开了,但国家内忧外患,真是让我死不瞑目!为我们国家几百年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缓慢发展而伤感!

15、(赏析)读罢掩卷,感慨万千。大概只有像李鸿章这样叱诧风云于乱世,文治武功震惊世界的老臣,才能饱蘸一生的血泪,在生命临终之时,写出如此恢弘而又苍凉感人的诗篇!

16、我们知道李鸿章是清朝著名的已故大臣。外国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几乎全部进行了清政府与外国之间的谈判。因此,他们签署了《马关条约》和《新丑条约》,并销毁了李鸿章。声誉事实上,李鸿章知道他的所有作品都会受到中国人民的侮辱,但是他能做什么?“面前的人认识一个垂死的人。”这显示了老人生命的尽头的痛苦和无助。

17、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所谓“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的最早版本,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已过去了18年。据报纸的介绍,该诗来自一位叫做“仙籁氏”的投稿人,但他并非作者,笔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实身份。栏目编辑在11月7日,对“仙籁氏”及其投稿的诗歌,有这样一段介绍:

18、不过有一点李鸿章可以自负而无汗颜,那就是天下清流常常是只骂人不干事,而他却只干事,不怕骂。纵观吾国三千年政治生态史,总被庸官政治笼罩,而李鸿章立身其中,可算是个另类。他那句应制诗,“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可谓其一生奔走驱驰的写照。这种一门心思放在做事上、不可阻挡地要做成事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学问渊源及人格锤炼。

19、并且耗费最后的心血说出了自己的最后的遗言:

20、淮军与北洋水师创始人,洋务运动领袖

二、评李鸿章的诗

1、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

2、老人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陪绑游街、同时粉身碎骨的另一具遗骸,是他挚爱的赵夫人。同年,全民大炼钢铁,合肥钢厂兴建起来了。钢厂就把挖掘一空的李鸿章墓地划进厂区。

3、临终之时,他让人代写遗嘱,鼓励慈禧奋发图强:“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4、年迈如他,却到老了,一直在为大清这艘破船缝缝补补,殚精极虑。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个英雄。”

5、闲置在家的李大人叫人给康有为送去几千两银子,以表达他的热切支持,可是被康先生大义凌然地拒绝了。后新法夭折,康党遭血洗,很多人弹劾李鸿章也是康党。西太后为这事专门拿问李鸿章,他竟然回老佛爷的话时承认康梁所做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还说“如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真是又老辣又倔强。

6、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7、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8、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中厅又称福寿堂,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右边一面花瓶,寓意这座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中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9、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2人喜欢喜欢李鸿章李鸿章遗折(读之泪下)

10、军事上,由于任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

11、 据说李鸿章在临终之际,感念一生中的万事种种,曾口述七律一首,诗云:

12、嚴複的挽聯是: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袁世凱的挽聯是:受知蚤歲,代將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翊臨淮壁壘;事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曾國荃的孫子曾廣銓的挽聯是:先太傅以後事累公,萬國輸誠,宏濟遠謀今絕響;予小生游歐洲就學,片長自效,追隨多難為酬恩。陳夔龍的挽聯是:帝命諡文忠,千秋論定;天生為社稷,曠世才難。慶親王奕劻的挽聯是:手挽乾坤,即今生榮死哀,公應瞑目;身騎箕尾,際此遺艱投钜,我更傷心。

13、其实不仅慈禧,以前看《李鸿章》,看到最后我也不禁落泪,“少年不懂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14、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5、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16、由《申报》的介绍还可以知道,在“仙籁氏”的《古诗录》之前,《李鸿章》一诗必有更原始的出处,只是限于史料,今人已不得而知。

17、(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18、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劻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劻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劻“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19、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20、③雪珥:《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三、秋风宝剑孤臣泪全诗

1、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2、也别甘心做个虾兵蟹将不是

3、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4、李鸿章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做等闲看。

5、④王垒:《李鸿章“临终诗”辨伪》,《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6、西下的落日静静的洒落在昔日出征的旌旗和大将坛上,国家和民族何时可以重整旗鼓,收复这风雨飘摇的万里河山!海外列强们对我国的欺凌和侵略还在继续!

7、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8、八千里外吊民残。就算在很远的地方也想着自己的子民困苦的生活。

9、可惜李中堂归国,并非东坡还朝。东坡能卷土出来,李大人只能大失所望地做起了总理衙门行走,号曰“伴食宰相”。然而有趣的是,这个只剩下吃喝走走之余生的老人,不知怎地跑到圆明园散步去了,于是连这个总理衙门“行走”的差也给撤了去。然而康梁变法终于来了,京城一时风雨满楼。

10、⑦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页。丁书所录诗作,文字略有差异:“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11、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国变》一书说,“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鸿章留下了遗折……他还老泪纵横地吟成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①《李鸿章画传》一书说,“临终前,李鸿章口述遗诗一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劳劳车马未离鞍……”②《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则说,“李鸿章……积劳成疾,死在工作岗位上,留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凄凉自挽”③……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12、转眼间,他已白发苍苍,衰朽不堪。虽然登顶了大清官场的顶峰,实现了年少时候万里封侯的梦想,却也是孤独凄凉,心中苦闷。在凄风惨雨的老大帝国里,当一个缝缝补补的裱糊匠。誉漫天下,谤满天下。可怎么说,也没有年少时候笑指芦沟月的欢快心情了。

13、一个“谏”字,显示李鸿章的目的,是想对包括盛宣怀在内的上海官场、商场的好朋友有所劝说。将“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一句,与“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放在一起阅读,可以清晰知道,李鸿章的劝说内容,是希望众友人不要因1900年的事情而放弃清廷,希望他们继续在艰难时局里,努力为清廷维系国运。

14、推开把前院与后宅严密隔开的屏门,即是典雅古朴的小姐楼。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15、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而当时这个位年迈的重臣因为感染风寒和《辛丑条约》而身体每况愈下,已至吐血境地.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俄使走后,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即刻向儿子李经述口述遗折,呼吁自强。又命于式枚草遗折推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临终时嘴里还在痛骂“毓贤误国”。

16、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

17、多番恳求后,李鸿章最后勉强留在老师身边,做了随身秘书。可他素来不是个听话的主,几次和老师意见不合,甚至一度负气出走,被外面打击后又主动认了错回来。曾国藩不计前嫌,更加用心良苦。曾国藩统筹平乱十年无成,李鸿章跟着东奔西走,办团练、草奏折、出谋略,偃蹇颠沛十年,心中块垒也大,但其才气识见亦随之沉敛郁积。纵观“曾规李随”故事,都可见老师练其气、老其才的用心。

18、李鸿章何尝不明白此中艰难,在签署《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曾给朝廷写了一个奏折。他说:“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中国国力及技术装备不如外国,认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极力主张变法改新,以求“自强”,让大清跟上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

19、人文情趣生活气息书卷气质

20、1919年11月10日,《申报》“自由谈”栏目刊有一首题为《李鸿章》的诗作,内容是⑨:

四、赞颂李鸿章的诗句

1、两宋三百年,共送给辽金西夏多少钱?

2、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在《中国的巨大损失》中讲到:“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梁启超也曾在李鸿章离世后敬献挽联一副:“太息斯人去,萧条得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3、⑥苑书义:《李鸿章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3页。

4、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5、此诗是李鸿章临终前写的。

6、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对李鸿章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文学化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建海军,造炮舰,派遣留学生,签和约等。

7、慈禧看后热泪盈眶,悲痛欲绝,她不知道失去了这位股肱之臣,大清王朝还能支撑多久,有识之士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无不唏嘘不已。

8、其实,李鸿章骨子里仍是个书生!

9、无奈,自从东西九万里,拖着一条花白辫子的李中堂一口气周游了欧美列国。本来有这九万里奇遇,他可以此生无憾矣。可是他又写诗发着牢骚:“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德国,东西两位“俾斯麦”聚首,东方的问西方的:“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西方的得意地回答:铁血政治。前提是皇帝要有权才行。

10、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11、落日旌旗大将坛。落日,旗帜(比喻战争),大将的祭祀(指战死的将军)

12、江山如此一登楼,万象无声铁笛幽。

13、他还被人说为最大的背锅侠,哪里有不平等条约,他就去哪里签,他跟人谈判跟人争,其实很危险,去到日本,还被打了一枪。但是他还是去,为了自己的国家,他甘愿被人骂,甘愿去做,但是他无力回天。

14、.《读史要略》简介:浓缩历史的精华,独辟历史的蹊径,还原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的原力。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一本帮助您们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

15、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丧权辱国史。当年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每每看到那些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无不深感锥心之痛,彼时年幼,看到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心中愤懑不平,每读至此处,皆欲扔书拍案而起,痛骂这些条约的签署者李鸿章。自然与这些遗臭万年的条约一起,李鸿章成了书史者笔下的千古罪人,朝廷也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职务,“李鸿章”三个字也成为“刽子手”、“卖国贼”的代名词。当时的民众深以为耻,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16、李鸿章离开时留下了一首凄凉的人生诗它蕴含着老人的辛酸和无奈!“如果你必须努力使你的马匹和战车脱离马鞍,你将处于危险之中三百年来,他在八千里之外伤害了国家,伤害了人民。秋剑,孤臣,泪,落日,旗和一般祭坛海外沙尘的气氛依然存在请不要等着看。”看到这首诗后,慈溪心情复杂,痛哭流涕,呕血不止一次!什么能让老慈溪如此伤心?

17、而“变法”亦确实为当时中国的急需。作为洋务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李鸿章意识到自己的活动是商鞅、王安石变法的继续。他把传统的“穷则变,变则通”思想作为变革的理论依据,而整军经武,购买和仿造船、炮、洋枪则成了变法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鸿章提出了三件根本性的大事:一是培养全新的人才;二是全面发展工商业;三是要求宫廷节省冗费。

18、梁启超对此做了精确的总结:“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曰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

19、结论:“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20、此时,他完全知道自己是在为不可为之事。唯有北京人在期盼他欢迎他,等待他了结残局。著名戏曲作家齐如山先生回忆说:“他来的那两天,北京所有的人,可以说是狂欢。”

五、秋风宝剑孤臣泪全诗解释

1、海外干戈犹未息,英雄莫作等闲看。

2、做不了力挽狂澜的孤臣大将

3、出品:诗兮|策划:蔓草如刀

4、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

5、又在临终遗言里说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

6、出自清代李鸿章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7、李鸿章就是大清的修补匠,很多事情都要靠他去做。他搞洋务运动,意图能够靠这些运动,撑起国家的经济,他的思想超前,知道清朝难以维持,但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去硬撑。他忠于自己的国家。

8、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9、慈禧看了以后,嚎啕大哭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晚清的分量,李鸿章是顶起了晚清的脊梁,离开了他整个大清将何去何从。慈溪本身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也清楚来自国外的虎视眈眈,但是有李鸿章在的时候她能够安心一点。

10、②许昭堂编著:《李鸿章画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页。

11、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12、李鸿章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有远大抱负和豪迈性情的他,在临死前留下的这首诗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慈禧太后看到之后,痛哭流涕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已经有多艰难,李鸿章对于大清朝的重要性。

13、梁启超又说:“我不能说李鸿章不是英雄,但他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不是造时势的英雄。至于因中法、中日战争而把李骂成秦桧,只能算是狂吠。”他的结论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4、做人,应该多读点名人传记。慕梁启超、李鸿章之大名而来,挤了点时间细细品读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又名晚清四十年大事记)。

15、海外列强入侵朝鲜的想法从未平息过请不要像闲着一样看着,冷眼看着!这句话表达了李鸿章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这些告诫是老人临终时唯一能做的事。

16、慈禧看后不禁涕泪横流,唏嘘不已。合肥李相临死前还在担忧积贫积弱的大清,希望帝、后能举行新政,富民强国,再度中兴,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17、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18、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

19、相较之下,史学界对这首“李鸿章绝命诗”的真伪,始终多少存有一些疑虑。原因是由李鸿章的后人与好友编纂的李鸿章文集中,从未收录此诗。事实上,李鸿章去世时并不孤独,相反,“缠绵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时刻都有亲人和部属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弥留之际的具体情态细节、片言只语都有人做了详细记录”④,所以他给清廷留下了一封遗折,也给远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怀写了一封诀别的遗书。如果李鸿章临终写有“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不被亲友收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0、他给儿子去电,说“我父子独为其难,无可推诿,汝宜妥筹办法”,又给总理衙门去电,称经方忧劳成病,牵发旧疾,症忡日剧,神志不清,断难胜此巨任。

六、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2、静如兰兮素如雪,只把朱衣当荷衣。

3、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4、您想想看您是不是记错了。汉高祖刘邦有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夏小影生圹,大伯与王少谷看定有年,汝应亦闻知。前年少谷赴金匮县任之先,带桐城善做坟工匠至彼处堪开圹穴,寄来土色甚佳,内有小灵龟四个,谓是真穴。

6、冬日的上午,阴霾的天空没有阳光,我的心也像灰色的天空,沉甸甸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鸿章临终的场景。

7、荷衣读诗兮·听珠玉之清扬

8、三开间的享堂正门,只有柱子和山墙,南北侧既无墙垣,更无门窗,一片凄凉的景象。享堂所在的四合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因为前些年做过钢厂幼儿园,侥幸地保留下建筑的基本轮廓。享堂院子里,栽有两株广玉兰。广玉兰是南方树种,在安徽本不多见。但在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向淮军参战有功大员赏赐了一批广玉兰,受赏者又把树木送回老家栽种,使得合肥一带保存了好些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眼前的广玉兰,一株略小,是后来补种的;另一株长得高大参天,正是当年御赐的原物。院子里,荒芜的杂草中,横卧着两块截断的李鸿章的神道碑。

9、他死后,各路大腕给他写的挽联如下:

10、“临事方知一死难”可以看出李鸿章心里的痛苦与心酸。第二句诗感叹国家的痛苦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造成的。第三句话直接把李鸿章内心的悲苦表现地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是李鸿章对国家的担忧,从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可以看到海外列强想入侵的想法从未平息。希望国人能够引以为戒,不要再让悲痛再延续。

11、再来看“海外干戈犹未息,英雄莫作等闲看”(申报版)这两句,抑或“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流行版)这两句,它们恰与李鸿章这封遗书中“谏”的内容,构成了一种非常直接的呼应。说后者是前者的用典所在,当不算过度解读。

12、支那之名人物李鸿章逝,东洋之政局,自此不免有寂寞,不独为清廷起乔雕柱折之感而已。

游戏名字 | 游戏网名 | 个性网名 | 个性说说
Copyright © 2016-2022 玩泥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