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网:分享好听的游戏名字、简单干净的男生、女生游戏网名!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经典句子
您的位置:玩泥巴网 > 经典句子 >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0字【摘抄文案100句】 >正文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0字【摘抄文案100句】

类别:经典句子 /人气:59 ℃/2023-02-05 09:31:52

一、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我以前以为“观止”之意为学习古文,看完这本书就能够停止了,或是吴公子季札观赏乐舞时所发的赞叹:“观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应当当是语助词,所以“观止”应是“大观”之意。

2、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3、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此刻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必须要继续读下去的,并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名著读书随笔9暑假里,我读完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探索海底世界的故事。

4、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致良知,每句内容与社会中每个人的年龄段心里变化和各个领域开展“致良知”教育很相对应。为此根据自已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倡导如下:

5、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6、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般认为,格物而穷其理,是为了实现致吾之知、诚吾之意。但阳明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不是穷事物之理以扩充吾心之知,而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同于前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学者“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其实,正如阳明自己所言:“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8、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9、在当代你要成为你所认为的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行动改变知。逐渐行动多了你就会发现,原来过去你想成为的自己,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也许是观念妥协后自我欺骗的产物,因此你又有了想要成为新的自己。如此不断的行动,不断的自我修正,有一天,你感觉到,你现在的自己就是你本就想成为的自己,你终于成为了自己,成为了“真我”,而不是那个被观念和先天束缚的“假我”。

10、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11、孟子说过:“流水这东西啊,不灌满坑洼就不前进;道德高尚的人立志学习道义啊,不积累深厚而至素养见于仪表,就不能通达圣道。”孟子以流作比喻,与阳明先生“栽培灌溉”的比喻一样,阐述学者进德修业,也必须循序渐进、渐积而前;先求充实,然后才能通达。

12、(1)《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3、他还提出,“人若复得良知,就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体超然自然自乐的人生境界 ”。这种体验哲学可以说是体验美学。

14、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15、王阳明教导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埋没良心,更不能为了名利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如果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名利财富,这只是个人造就的社会繁荣的假象而已,是不可取的。

16、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我们大多数人,都跟这位“贵目贱心”的同学一样,忙忙碌碌都是在为肉体。有时候或许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自己却仍然感觉不安和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因为我们的灵魂也需要喂养。阳明心学中的“格物”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及不良的欲望、情绪、思想等全都改正过来。我们需要在传承古人的生命智慧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人格补钙、心灵吸氧。

17、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18、子贡赎回同胞而不肯接受国家的支付金,就子贡自己方面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己财力充足,不在乎这点金钱,或者是道德高尚,付出不要求回报等等,总之,子贡的良知认为自己救人而不求回报是正确的。这种“做好事不图回报”的道德观念至今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事实上,正是这种道德观造成道德下滑的大蟊贼。

19、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20、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二、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0字

1、《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之间作选择,要正心修身,当然选择后者。“心不在焉”是心不在视听言动上,这是孟子所谓“反身而诚”。《大学》曰“修身在正其心”,《中庸》则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大学》之“食而不知其味”是正心修身,《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立论更高。

2、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朝一夕学成的,但是我们要向这个正确的方向行动,转变现在的自己,不断行动、不断自我修正,向“真我”进发。

3、比如在很饿的时候我们为了生存,就会有偷盗,有抢劫,婴儿在饿得时候会哭闹,它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达成,而牺牲别人的感受的。

4、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5、整段谈论的主旨是为学要“循序渐进”,意思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悬想何益?”一句,是针对人的急于事功的通病说的,克服这种毛病的途径是要有一种“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达观。

6、清楚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因为困惑眼前这些迷雾,而止步不前。

7、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敬”在《大学》即相当于“明明德”,后两者为“亲民”。从德行与功业上说,“修己以安百姓”高于“修己以安人”,为什么孔子在“安百姓”与“安人”前面都要加一个“修己”呢?子路问君子,在孔子的三次回答中“修己”是一以贯之的,如阳明先生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外王事业只是“明明德于天下”,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这正是阳明先生所谓“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8、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9、《王阳明心学》这本书是单位发下来要求读的,且要求读后感要交的,作为工作之一要求,不得不读。其实一直以“胸无大志的小女子自居”的我等自觉如此高大上的心学无关,平时的工作只要专业性知识多学习即可......既然作为工作之要求了,便也仔细认真的读了起来,读后感,真心说也是借鉴得来,完成任务,大家懂得哦

10、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那么最紧要的入手处,无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让自己的心灵修行,探寻那种云淡风轻、明月如斯的空灵与幽静。

11、你可从他的学说中领悟到佛

12、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4)

13、(3)《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4、了解了王明明心学的精髓和哲学内涵之后,我便事事向内求,改变自己的内在心态,从而也就改变了我的外在生活。

15、这就是最后一点:为善去恶是格物

16、(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7、浪子回头多半是这样的动机。

18、不见风雨,哪里有彩虹。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挫折和困难,经历暴风骤雨的洗礼。

19、而就我们当代的社会来看看,来到书店,会发现最琳琅满目的书是那些讲成功学,如何在官场职场左右逢源等等之类的书籍。尤其一些打着什么“速成”标题的书籍,往往最受欢迎。其实经典早就有结论,很少有人是通过看这些书取得成功的。有人说“成功学”是当代社会的一大毒药,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成功学”的毒就毒在“急于求成”而流于浮躁这一点上。

20、王阳明在晚年时期把自己的心学精髓概括为四句话,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弟子,即“阳明四句教”。

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300字

1、教的博大精深,他的义理

2、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3、当下普遍有一个观念误区,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摒弃道德、放弃做人的底线,脸厚心黑。因而坊间的权谋书、官场书卖得很火,官场剧、宫廷剧也是一再热播。然而,王阳明用他的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做一个心存天理的有品质的人,跟做一个功成名就的有权势的人,二者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最终决定了他的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这种成功所能持续的时间长度。

4、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5、从王阳明通过几次悟道,写下《五经臆说》中的一些语句,就可以得到王阳明心学的全面理解。

6、说了这么多,可能被饶了。其实就是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转变,不断否定自己,继续朝着新的自己转变,直到最后成为自己。

7、但这里说的善恶只是相对而言,善不一定是当今社会说的那种善,恶也不是如今摒弃的那种恶。

8、在社会的大集体中,我们有时候很难依照我们的本心做事,会迫不得已做一些让我们难受的事情。

9、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以“良知”格物,做事。

11、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12、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①。’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13、其从王阳明心学这本书里,让我们领略到“心学”之精妙在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即便不能成为超人的我们,亦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从而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宠辱不惊的轻松和淡定,而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感呀!”

14、王阳明,代指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专集大成者。这篇《王阳明家训》属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15、这就是第三点:知善知恶是良知

16、《传习录》270条,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17、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1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翦除鼠窃,何足为异?”

19、爱国,爱家,敬业,但得坦然于心,不为外物所惑。

20、从王阳明这句感言,导出了社会深层次问题根源。解决社会问题关健在于解决人的心外欲望。这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解决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四、王阳明心学读后感500字

1、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来,见仁见智,愿对有兴趣的听众或读者有所助益!

2、我努力去追寻昨日艰辛,我努力去追寻艰辛的点点滴滴,方知今日生活的不易。人生之路注定是坎坷和不平凡的,但为了生活,依然砥砺前行。

3、●习近平主席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4、《传习录》89条:“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5、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6、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地拨乱反正,将恶念扼杀在摇篮中,用善意和温暖去化解心中的恶念。

7、读懂了孔子对子贡事件的评价,自然就能读懂孔子对子路事情的评价,子路救了落水者的命,被救者以牛回报,这是理当如此。并且给世人做出一个榜样,英雄流汗出力,甚至有时候还会流血,就该得到实质的回报。反而是我们现代一些变态的道德观念,造成了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世风日下的现状也就可想而知了。

8、一晃半百,真不敢相信岁月是苍白的,但在苍白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路痕。

9、那么,既然心是宇宙万物之立法者,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精神修养呢?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而把“心学”推向系统完备的理论阶段。《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云:“良知者,心之本体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又云:“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业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这就是“良知”的巨大作用,如果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治国齐家平天下,全都可以了。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虽然阳明说得玄妙,但我们也可从《传习录》中总结出主要的方面。比如,孝悌礼智信是最基本的良知,而其他更多的方面则需要人们努力寻找。

10、几十年的修心生活,使我培养和造就了一颗平静和强大的内心,自然地也就会产生内在的喜悦和力量,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也是我支撑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历困难、克服磨练,信心满满地走下去的原因。

1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方法:

12、你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经典的一本好书。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我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我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阅读你,使我丢弃那些幼稚与浮华,而给我带来的却是理性和高雅,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13、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4、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3)

15、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16、首先,此书通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同时力图全景式地展现王阳明荡气回肠的一生,旨在让读者轻松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神奇和智慧的精髓,以更好地能真正对当下迷茫的自己有所裨益。

17、中卷有书信八篇,是他晚年的著述。回答了对于知行合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18、理越辩越明,强调讨论讲习在求学中的必要性。

19、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20、关注外在生活的同时,必须向内寻求,找到和发现引起外部世界变化的原因,是我们人生的根本和努力的方向。只在外在的果上和相上动脑筋,无异于隔靴挠痒和缘木求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五、王阳明心学读后感800字

1、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2、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3、(4)《传习录》115条:“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4、很多人都在读关于王阳明的书,这是对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肯定。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家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是指导思想,人的行为要跟随内心去做事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强调“知”与“行”的关系。

5、阳明说的那个本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诚敬”,但最通俗的说法是“立志”,这个立志,是志在此心时时处处顺应天理之志,在立定这个志之后,在对待陆澄问的“知识不长进,如何?”这个问题上,我们自然能找到最端正的态度,那就是看一下你的当下,该播种的就播种,该发芽的就发芽,该浇灌的就浇灌。尽管我们还不是圣人,但顺理而行,此心安处即吾乡,只要那颗诚敬之心够坚定,坚持对心的砥砺的时日够漫长,终归有一天,会发现,所谓的成功,无非是自我人格完善后的一个副产品。

6、“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五人选择了“重于泰山”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是伟大的,是有重大意义的。经过与你《故观止》的交流我对死生的意义更加明确: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对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啊。名著读书随笔3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7、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8、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9、《传习录》是一种语录体的师生之间答问的记录,如果单独看其中一段,有时候会对一些概念摸不着头脑,但是往往在书中的其它章节,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此,我们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传习录》的主旨思想有一个最贴近阳明先生本意的把握。

10、如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缺少耐心,而年轻人更甚。浮躁的年轻人不清楚自身能力,一味的在人群中奔跑。在遇事后更多的是埋怨,是推脱,鲜少有人主动承担责任,这就是心中的“知”有了偏颇,急功近利。静心自省,不是简单的说说,是要把内心欲望降低,行动步伐放慢,朝着真知的方向转变。

11、此书以王阳明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为时间线,王阳明的每一次经历,也就是心学升华的一个过程。读完王阳明心学这本书,感慨颇多:每一个伟大的人,其经历都值得我等凡夫俗子仰视。王阳明的经历坎坷,几经磨难,即便在生死边缘也不忘传学授道......所以,成功,除了天赋,坚持,还得要有忘我的执着精神......

12、这就是老祖宗经常说的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这是基本的常识。

13、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14、“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15、《传习录》241条阳明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16、阳明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目的是告诫学者“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学问功夫须从心体发出,不能“义袭而取”,这正是“始条理也”。然而,“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不是孤悬一物,阳明说“心无体”,不是要泯灭心体,从“始位”上说“心无体”,目的是引申出功夫,此心需要“理”去涵养,或从全“体”起“用”,扩充此心以无限接近于天理。“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这是从“终位”上说“心体”,故心无体而又有体。

17、《传习录》8条:“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18、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19、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同样贯穿着我们国家发展建设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有力量,有智慧,完全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致富心愿。改革开放几十年得到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很伟大!

游戏名字 | 游戏网名 | 个性网名 | 个性说说
Copyright © 2016-2022 玩泥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