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排比句【摘抄文案100句】
一、生命是什么
1、五指有生命之物,特指动物;
2、人工生命的研究可能最终会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甚至制造出与我们的期望大相径庭的生命。这类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定义。但是目前的研究者还没有走到这个阶段,Bedau说:“如何定义所有的生命形式暂时还不是让研究者操心的课题。他们可能会在喝啤酒的时候聊聊这个问题,但并不会把探究这个问题当作他们的工作。”
3、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对我们的生活、经济都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发展很快,未来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可能大幅度降低,并对医疗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合成生物学也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有些公司在尝试让细菌吃木头,产生酒精,然后再用酒精做能源。基因编辑技术也将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但这将引起更多的科学伦理争议。我们必须在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科学伦理的研究和讨论。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科学的普及,让公共政策讨论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比如,转基因农作物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和化学、农药对人体的负作用孰重孰轻,这要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不能限于意气之争,或是迷信阴谋论。
4、[2]生石花:两片对生而顶端平坦的肉质叶表面上有着接近镜相对称的纹样。——译者注
5、正如萨根所说:“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熟知的事物来定义,但最根本的事实也许是超出我们意识范围的。”
6、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建了无数辉煌的业绩,运动场上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的刷新、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展现了人类生命力与美的无穷魅力。飞出地球的壮举和探索外星生命的尝试,表明人类具有藐视一切极限的气魄,生命力量和智慧的扩展是无限的。
7、生命是从一种多聚体类型向另一种多聚体类型翻译的产物(例如从RNA到蛋白质,或从电脑中的比特到DNA)。我们该如何来确定这种翻译的重要性呢?各种精确的翻译关系都比再现复杂性更令人惊叹。我们能够检测两种多聚体在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计算生物学家将它称为同源性(homology)。
8、在书的一开始,王立铭巧妙地运用了视角转换的方法。人类对于生命是什么的追问,同时伴随着地球人寻找同类的热切愿望——生命,在地球以外的星球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9、但不变的一点是,其作品背后的驱动力,始终是为了告诉读者,生物学是如何看待世界和影响世界的。
10、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WhatIsLife?)中,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但同书名一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什么让生命系统似乎与已知的物理学定律相悖?”薛定谔当时给出的答案现在看来颇具预见性。他指出,生命的特征在于“密码本”,这个密码本不但可以指导细胞组织和遗传,还能让有机体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
11、生命形态是有边界的有形实体|Pixabay
12、>>>>从物理学理解生命
13、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定义生命如此之难,让我们了解一下几个工作在区分生命与非生命前沿的领域——
14、生命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信徒以为生命是上帝的作品。文学家以为生命是情感的载体。化学家认为生命是一系列化学反应,早期的生物学家并不追问生命的本质,他们关心的是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如今,分子生物学家会把生命的基石理解为一系列基因和蛋白组。
15、自我调节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高等生物的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整体的调节。
16、薛定谔是一位物理学家。他希望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是什么。为什么薛定谔认为物理学能够对理解生命的本质提供独特的启发?这要从什么是物理学讲起。
17、引证:白居易《武昭除石州刺史制》:“王师伐蔡,尔在行间,致命奋身,挑战当寇,忠愤所感,卒获生命。”
18、但是,哈森迈尔没有放弃生命,没有放弃探索生命意义的理想。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制造了一艘只能坐一个人的“洞穴号”潜水艇,开始孤身一人在地下千米深处、罕有生命踪迹的洞穴、暗河和湖泊里漫游。为探寻人们未曾到过的领域,他充满热情地工作着。
19、|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20、当然,很多人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薛定谔在1944年出版的极富先见之明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阐述了他对遗传和信息的看法。他提出了“生命密码”的构想,现在,我们都知道那就是写在DNA中的信息。但在书的结尾,他暗示了一种近似活力论的结论:要真正解释生命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尚未被发现的物理法则。
二、生命是什么排比句
1、病毒是生命吗?能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算生命吗?将生命与非生命明确地划分开来,这件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很多。本文从病毒学、化学、天体生物学、人工生命等角度,探讨了定义何为“生命”难在何处,以及科学家在此问题上的进展。
2、“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在意吸收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读者能够了解生物学家是沿着什么样的路线来理解这个世界上的生命现象的,生命现象反过来又可以被拆解成哪些底层和通用的概念和思想。”王立铭希望,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在何种年龄,都能因此感受到生命之美、科学之美、科学探索之美。
3、哲学家:试图解决生命的谜题
4、1933年,薛定谔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膺诺贝尔奖,不过这并不是插手生物学的通行证,薛定谔此前除了对视觉生理学有过涉猎之外,并未表现出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可以说,薛定谔的这种天真既是这本书的力量来源,也是这本书的缺陷所在。
5、宇宙万物千变万化,自然界里绚丽多彩,不外乎是生物和非生物之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它只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而己,远没有古人对生命的理解那么玄妙。
6、在某种程度上,人工生命包括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中将两种及以上的已存在的生命形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有机体,但是它也可以更抽象。
7、朗诵:梅竹(刁梅君),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主席,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丹东市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认证朗诵教师,首届全国“巅峰朗诵”大赛评委。朗诵的作品被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学生古代诗词曲素养100篇》一书录用。喜欢朗诵的她用真情实感诠释文章,作品经常被一些媒体平台发表。多次参加网络的大型晚会,和现实的朗诵演出。
8、七指生物学上认为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9、当时的很多观点都推断基因就是蛋白质。但其实就在薛定谔准备讲稿的另一边,微生物学家艾弗里(OswaldAvery)已经开始寻找基因是核酸的证据了。可以说,《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是在科学和社会政治学都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横空出世。
10、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曲折反复、浴火重生是常态。但是无论如何,从知道有一层逻辑上必须存在的膜,到搞清楚这层膜到底是什么,三百年还是太长太长了,长到在对科学史盖棺定论的时候,我们必须为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11、但Forterre认为病毒是活着的,虽然他承认这个看法的确依赖于你如何确定分界点。
12、夜晚,我们仰望满天繁星,当流星在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我们不会想到,有一个只能用头脑工作的人,正在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沉思;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我们泛舟湖上,在碧波清风中流连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想到,在幽深的湖底探寻的是一个身体截瘫的人。
13、因此,《生命是什么》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或者说分析的抓手就是“演化”。
14、65岁第二次挑战,遭遇暴风雪
15、在逻辑上很容易想通这层薄膜的意义——它远比简单的一层屏障重要得多。
16、“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分子层面的达尔文进化论。”Bada说。
17、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六次产业革命与相应量化技术的进展之间密切相关。再现复杂性可能就是现今这场革命的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们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它也将成为我们所由衷赞叹的一部分。
18、但是,储存在基因DNA序列中的信息不能一直处于隐藏状态而不发挥作用。信息必须转化为行动,以生成支撑生命的新陈代谢活动和实体结构。储存在化学性质稳定但相当无趣的DNA中的信息必须转化为有化学活性的分子:蛋白质。
19、根据欧福顿的理论,这层膜是脂类分子,因此可以用有机溶剂轻松提纯。然后,高特和格兰戴尔把从红细胞提取的这些物质平铺到一杯水上,小心翼翼地拉成了一层膜。这个过程有点像把吃饭剩下的油倒进开水里,菜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油光光的薄膜。然后他们发现,拉出这层膜的面积,排除掉实验误差,差不多正好是计算出的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换句话说,细胞膜应该不是一层,而是由两层分子构成的。
20、哥白尼觉得这套理论过于繁琐,他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只是一种假说,而且并不能更好地解释天体运行,因为哥白尼假设天体运行轨道是圆形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天体的运行轨道其实是椭圆形的。后来,丹麦科学家第谷观测了大量天体数据,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数据,提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再到后来,牛顿认为,三大定律揭示的只是表面现象,还没有解释天体运行的本质。他认为,一个更基本的东西就是引力。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把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做了更简洁的概括,把当时人们所能想到的力学运动都统一起来了。
三、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
1、性命(xìngmìng)
2、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在检测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数百种化学物质之后,英国科学家内斯特·欧福顿(ErnestOverton)发现,并不是把细胞丢在什么溶液里它都会像变戏法一样长大缩小的。各种各样的盐溶液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换成脂类分子溶液(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胆固醇),这种戏法就不灵了。那么根据上面的逻辑继续推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猜测脂类分子也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这样在脂肪和水的环境里,细胞膜就像筛子一样,完全起不到“分离之墙”的作用,当然也就谈不上能控制细胞的大小了。在此观察的基础上,欧福顿天才地设想,这层薄薄的细胞膜可能是脂类分子构成的,特别是胆固醇和磷脂这两种脂类分子。
3、生命应该运动吗?“那么冰冻的动物怎么算?”你也许会这么问。“那看上去可不是生机勃勃的样子。”许多复杂的生命体在经历冻融之后仍能存活(譬如人类的人工授精卵细胞以及摇蚊的幼虫)。理论上来说,用那种在原子力显微镜中使用的纳米镊子,我们也能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组装出一个冷冻生命体来。
4、这个问题又过了二十多年才得到完美的解决。192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高特(E.Gorter)和格兰戴尔(F.Grendel)决定直接使用化学方法,把这层假想中的“分离之墙”提取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如果它们如欧福顿所说当真存在的话。
5、生命是什么?如果是对“生命”这个概念的解释,那么这可能是我们能想象的最难回答的问题之学术界也的确没有统一答案。但如果这是个开放的问题,我们便可以在很多有趣的维度解释并充分演绎。立铭此书便是要以一己之力从多个维度提取出最重要而又互相承接的维度,并在20万字里把《生命是什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解析。本书的主题比起立铭前两部书更宏大而深刻,所以我称之为“野心”之作。
6、PhilipBall带领我们重温这本提炼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关键概念的著作。
7、“我认为,‘生命’从根本上就不会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我们依然有一些可以瞄准的目标。”在南丹麦大学研究人工生命的SteenRasmussen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都在研究PMC模型中的各个单独组分,并把它们放入系统以研究其性质。但是目前为止,没人可以将这些组分装配起来,成为一个有综合功能的生命形式。
8、这不是能量的问题(有机体的能量摄入和能量输出必须达到平衡,不然就会燃烧殆尽),而是熵的问题(熵是衡量原子无序性的物理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熵在所有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增加——但有机体却能躲过这种熵溶解。按照薛定谔的说法,有机体依赖“负熵”,通过负熵维持结构中的组织和细胞功能,同时将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周围环境中。
9、一切都是生命,也就是过程,过程基本都有三个阶段:发生、存续、消亡,其基本特点是:物质不灭(核反应除外,事实上这个也符合哥德尔定理),但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无论在哪个阶段),所以所谓的生命(我们关心的)从逻辑上来看就是物质的结构。
10、拥有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能力,这是我用来定义生命的第一个原则。正如我在自然选择那一章中所说的,它取决于三个基本特征。为了进化,生物体必须能够繁殖,必须有一套遗传系统,并且,遗传系统必须表现出变异性。任何具有这些特征的实体都可以且必将进化。
11、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这不仅仅是科学,甚至也是艺术,长久以来共同关注的“天问”,却至今没有一个确凿统一的标准答案。生命主题之宏大,之深刻,对于任何一个书写者都是不小的挑战。
12、为此,薛定谔援引了另一位前量子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MaxDelbrück)的实验,德尔布吕克通过高能辐射诱导基因突变,估算出基因的大小约为原子的1000倍。薛定谔认为这种尺寸过小,无法使其在统计波动的影响下继续保持这种“规律活动”(持久的遗传)。
13、问题是,从氨基酸到更复杂的蛋白质、RNA、DNA的过程就不那么自然而然了。是什么驱动力让它们从混乱的状态中产生秩序,好将大厦的材料组装起来,保持稳定的结构?答案是能量。
14、现代科学对生命的起源的认识
15、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ödinger)1944年的短篇著作《生命是什么?》启发了包括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在内的一大批物理学家,使他们最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领域。薛定谔将生命的概念构筑在所谓的“非周期性实体”(aperiodicsolid)的基础上,同时也将DNA解读为蕴含遗传信息密码的有序生物多聚体。
16、要想充分了解生命体的运作方式,就要更详尽地阐述构成生命基础的非凡的化学形式。这一化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是围绕着主要由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大聚合物分子构建的。DNA就是其中一种,它的核心目的是作为一个高度可靠的、长期存储信息的载体。为此,DNA螺旋结构将含有信息的核心元素——核苷酸碱基——置于螺旋体的核心位置,让它们处于稳定且良好的保护之下。正因为有这样稳妥的保护,研究古代生物DNA的科学家们才能从生于远古、死于远古的生物体中获取DNA并对其进行测序,其中包括一匹在永冻层中冰冻了近百万年的马!
17、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8、“也有人认为外星生命可能以硅为基础,或者依赖不同于水的某种溶剂,”Cockell说,“甚至红巨星,星际尘埃,气体云中都很有可能存在智慧生命。”
19、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王立铭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所包裹的内核,于是,他对这本书的最初设计,就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告诉读者,尺度迥异、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背后有着什么共同的生物学逻辑和思想。
20、那么如何解释地质分层的重复单元或无机模铸化石的复制过程呢?我们可以找到数百种独特的矿物学分层,其中某些在全球都有重现(例如富铱层就是最大规模陨石撞击地球所造成的全球范围尘云的证据)。但是它的重复模式和它的位置都不那么精确(大约从毫米级到米级)。在这些底层中所发现的化石,无论是复杂动植物表面的实体负模化石,还是由无机矿物替代腐败的有机细胞所形成的正模化石,均有将原结构精确还原到微米级别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再现复杂性都是源自于最初被埋的那些生命体。
四、生命是什么颜色
1、这一切都表明,生物体有一个分级的渐变光谱,从完全依赖他者的病毒,到更为自给自足的蓝藻、古细菌和其他众多植物。我坚持认为这些不同的形态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都是自我导向的有形实体,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进化,虽然它们也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生物体。
2、生命的哲学定义: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3、包括镜像人类在内的镜像生命,可能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事物。即使有些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古怪概念。
4、为登顶珠峰,他26岁第一次挑战
5、生命到底是轻是重?这句话大意是说,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6、平台顾问|薛飞(天蚕)
7、引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生命注定的何必去寻。”
8、引证: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五:“完全积极,至少也叫国家抖抖精神,叫生命多几分乐趣。”
9、生命是一种能够生长和自我复制的系统。那么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毕竟它也能够生长并自我复制。
10、基因组工程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多样化,由此进一步强化我们的生存前景。我们已经将自身物种的躯体特性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拓展。举例来说,我们不断尝试着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延长我们的寿命,加强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诸如此类。我们还能够适应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宇宙探索时的那种极低的人口密度。
11、但是这些化学物质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它们开始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排泄,或者自相残杀时,我们才会认为它们是生命。那这些化学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一跃成为生命呢?Bada的答案出人意料。
12、作者:冰心(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世纪老人"。1919年8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3、世界的颜色,数不清;生命的颜色,数不完。红色.黄色.蓝色……如果把这些颜色排成一排,那得围着赤道跑一圈。
14、当然了,欧福顿的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是有一个相当致命的技术问题没有顾及到。脂类分子构成的膜为什么不会动不动就突然崩塌,进一步收缩成更小更致密、表面积更小的球?要知道,既然脂类分子在水中的天然倾向是减小表面积,那自身聚集成一个实心球,把大多数脂肪都包裹起来岂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15、|到底什么是物理学呢|
16、很有意思的是,这种对环境和偶然性的思考如今也成了量子力学的核心内容,比如纠缠、退相干、互文性。这究竟是否纯属巧合,现在恐怕还言之过早。ⓝ
17、天体生物学家:找寻奇怪的外星生物
18、生命是一颗种子破土而生,生命是一个嫩芽沐浴春风,生命是广阔中的无穷无尽,生命是微细里的无尽无终,生命是我们每天早晨瞭望中的朝阳升起,生命是我们每天双脚走过的万点尘踪!生命是春天里生机盎然的田野,生命是夏季里艳阳高照下的炙热峥嵘,生命亦是秋天里瓜熟蒂落的收获,生命更是冬天里沉睡酣然静待花开的从容!
19、生命体从开始孕育诞生以来,就潜藏着不完整与不完美的种种危险,残缺是自有生命以来就伴随着自然界的,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当生命还孕育在母体之内时,就已经受到遗传、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潜在着残缺的危险性。当人出生之后,这些因素因为失去了母体的保护而变得更加直接和明显,残疾的危险性就更大了。因此,生命的美从来就是残缺的。
20、朗诵|读诗|同诵|配音|欣赏
五、生命是什么薛定谔在线阅读
1、同我们知道的所有生命一样,病毒携带了DNA或RNA,因此一些人认为病毒应当归属于生命,还有些人甚至声称病毒带有让我们了解生命起源的线索。如果是这样的话,生命似乎便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实体,而更像一群物体模糊的集合,没有明确的“活着”或“死亡”的边界。
2、物理学家薛定谔曾深入探索过分子生物学问题。
3、接下去的环节,单细胞生物开始走向了复杂化的历程,生命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因为不同的细胞出现了精细化分工。
4、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5、对于地球生命来说,在生命体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不言而喻的清晰界限。皮肤毛发包裹着人类的躯体,水里的鱼虾顶着闪闪发光的鳞片或者厚厚的硬壳,树木的躯干上也裹着斑驳嶙峋的树皮。很难想象会存在一种生命,和环境之间有着缓慢过渡的边界。就像我们看不到人体的内脏飞得满房间都是,也不会看到树木若有如无的魅影笼罩成了一片树林。
6、►高特和格兰戴尔提出的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简单来说,细胞膜是由两层紧密排列的磷脂分子构成的,磷脂分子的极性“头”朝外,和水分子亲密结合,非极性“尾”则隐藏在分子内部。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构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电中性的尾巴和水分子的接触,在物理性质上很稳定。事实上,细胞膜的基本模型在1925年之后并没有巨大的改动。
7、源自:网络|主播:孟飞Phoenix
8、进化本身虽然并非是从低级到高级,但复杂生命的产生却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生命进化漫长的历史中最杰出的产物毫无疑问当属人类的大脑。至此,作为神经科学家的立铭用整个下半部进一步展示大脑的功能:感知、学习记忆、社交,并由此一直讨论到哲学上都极有难度的更抽象的概念:我,自由意志。从视觉的神经解码,到语言的生物基础,再到多重人格症以及人工智能,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出一个已经非常精彩且在未来会更加精彩的科学世界。
9、再现复杂性同时也解决了像骡子(一种由公驴和母马交配诞下的无生育能力的后代)这类生物所面对的尴尬:它们显然是生命,但由于无法生育因此欠缺了一条关键的生命特征:自我复制。
10、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思考,很简单啊,人是生命而石头不是。
11、生命(shēngmìng)
12、解决了能量问题之后,想象力丰富的立铭随即把一个个精彩的理性科学发现和其浪漫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构想出了生命诞生之初的“前生命”形式的几个可能版本(从0到0)。蛋白,DNA和RNA轮番登上舞台。他尝试从各个角度的可能性来探讨生命起源的可能途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欣赏到立铭作为著名科普作家的功力。生命诞生前的时刻对科学家来说都是神秘和晦涩的,立铭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把各种可能性转变为在读者面前的一幕幕精彩文字影像。
13、生命科学跨越的尺度从纳米到宏大的地球生态系统,宏大繁复,包罗万象。想要从中提炼出生命的基本特质并书写出来非常有挑战性。不过幸好我们有贯穿生命科学的第一原则:进化论。立铭选择了生命的演化作为轴线,在其妙笔之下,一出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几十亿年的大冒险戏剧就此拉开序幕。他先从古代哲学家对生命本质对探讨谈起,之后科学家登上舞台,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提醒我们人类不断从多维度接近,理解并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过程。之后他把镜头迅速推进到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该实验令人惊奇地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基本分子,如氨基酸,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古代地球环境里快速产生。该试验基本解决了生命产生的原材料来源问题,随之引申出当代科学三大重要问题之一:生命的起源问题。
14、病毒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们是有基因组的化学实体,有的基于DNA,有的基于RNA,包含了制造包裹每个病毒的蛋白质外衣所需的基因。病毒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这一点符合马勒的定义,但别的方面就不那么清晰了。尤其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病毒不能自我繁殖。相反,它们繁殖的唯一途径是感染生物体的细胞,劫持被感染细胞的新陈代谢。
15、但是,从更广的尺度上看,用某几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定义生命似乎不妥。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生命可能都需要DNA或是RNA,但是谁说得准在地球之外会不会有某些生命是不基于DNA或RNA的呢?
16、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让人类更接近生命的真相,同时,它也在试图开始介入甚至主导演化的进程,从而改写人类自己的命运,比如基因编辑、记忆移植……
17、《生命是什么?》所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分子世界的看法:分子完全受到统计行为的支配。麦克斯韦(JamesClerkMaxwell)和玻尔兹曼(LudwigBoltzmann)的经典分子物理学认为原子运动是随机的。那些精确阐明温度、压力和气体体积之间关系的物理定律,其实是对无数原子平均行为的总结。
18、从生命的起源,到人类对自由意志的追寻,作者的文本写作一气呵成。这也是王立铭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坚持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封闭式的逻辑链条。
19、《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ödinger)剑桥大学出版社(1944)
20、生命就是延续了父母的基因,也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生命可以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可以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感恩有了生命,放好心态,让生命延续的更久些。
- 1 描写赞美老师的词语【摘抄文案100句】 59
- 2 家长给老师的句子暖心【摘抄文案100句】 59
- 3 家长感谢老师真诚的话语简短【摘抄文案 59
- 4 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作文【摘抄文案 59
- 5 冬天的四字词语大全集100个少字【摘抄文 59
- 6 一辈子很短珍惜身边人是什么意思【摘抄 59
- 1 献给母亲的诗【摘抄文案100句】 59
- 2 写景的句子5∼10字【摘抄文案100句】 59
- 3 关于恒心毅力的名言【摘抄文案100句】 59
- 4 形容人垃圾恶心的话怎么说【摘抄文案 59
- 5 鼓励自己的名言警句有什么【摘抄文案 59
- 6 怎么聊天让女生越来越喜欢你【摘抄文案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