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网:分享好听的游戏名字、简单干净的男生、女生游戏网名!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经典句子
您的位置:玩泥巴网 > 经典句子 > 谭嗣同简介资料【摘抄文案100句】 >正文

谭嗣同简介资料【摘抄文案100句】

类别:经典句子 /人气:59 ℃/2022-12-12 18:23:05

一、谭嗣同简介资料

1、▲本期十三邀分上下两期,以上分别为两期内容

2、也是在那里,张维欣接触到更丰富的谭嗣同史料,“偶像”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

3、按照下联之起句“京洛都幻成陈迹矣”,这个秋声馆很有可能是京城的一处文人聚集地。唐、毕其中一人与沈在京洛的“秋声馆”曾有过交集。

4、这和“中国”这称呼得来出处很相近,中国强盛的时候,丝绸瓷器远销欧洲,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都被中国制作精美的产品所吸引,唐朝时日本也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中心之国”这个称呼虽是自称,但也有国家强盛的基础作保障。由次在清朝时期也有“中国”之称。

5、1897年,康党利用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关系,集体进入湖南,秘密筹划“湖南腹地自立”,设立了时务学堂及南学会等新政机构。

6、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7、《潼关》是清代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8、明朝200多年间,为侯伯者九世十人

9、作为维新运动健将的谭嗣同,对“新”的认识本就深刻,如其在《湘报后叙上》中言:

10、他知道生命在整个宇宙中是怎样流转的

11、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12、下个月,张维欣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即将付梓。

13、读音:tánsìtóngtóngguān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赏析: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作品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14、▼▼这里有福利,快戳我!

15、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具体的实施更多是在市场中自行运作。透明竞争、权力制衡才是维持事物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市场的“大脑”是经过全社会角逐出的最聪明的“大脑”,这种动态发展的“大脑”,比任何执政官员都更睿智和及时,只是这种“大脑”容易聪明得失去控制,反过来为害社会,所以需要政府去制衡和协调。政府的工作不是包办一切,而是设计一个健康的机制,让市场去实施,而政府在背后高效监管。而如果全部由政府包办,那么政府只会是一个低效率而耗费巨大的、失控的利益集团。

16、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

17、但是谭嗣同却一反常态,虽然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是他的目光显然不仅仅只局限于参加科举。所以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相比,在研读古代典籍的同时,也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18、胡可人丨一张谭梁照片背后的故事

19、他的“仁学”就是阐述“以心渡一切苦恼众生”的问题。首先他把精神本体“仁”——“心”提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并且强调“通”(即平等)是“仁”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属”,这同以太能传光、电、磁的作用是一样的。他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借用“以太”而展开的。他说“以太”是一种目不得而色,耳方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的东西。宇宙由它所立,所生,“众生”由它所出。

20、还将其所有信札作以考证编年

二、

1、作者并未满足于史料之搜集、考订、裁剪与编纂,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烦琐严谨的推敲与考订。书中梳理了谭嗣同所有信札的时间、《谭嗣同书简》中欧阳中鹄致谭嗣同信札的时间、以及谭氏挚友唐才常的书信时间;并几乎将谭嗣同所有诗词、文章加以编年,前人成说之不确处再加以甄别按断。附录部分关于谭嗣同生平所参加的学会、报刊、实业、学堂统计以及参与状况,直观而全面,颇具参考价值。

2、系日排比的谭嗣同文献史料

3、甲午年之后,谭嗣同不敢再讲中国之“道”比西方优越;转而承认“民主尤为大公至正”,主张“尽变西法”。其政治立场,也由清廷的拥护者,转变为反对者,愿为反秦之陈涉、反隋之杨玄感,做“圣人”革新时代的垫脚石:

4、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5、按照“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的要求,笔者查阅了清末政坛维新运动、共和革命风云人物,查找到两位著名人物——唐才常和毕永年。其事迹亦可与联中所挽人物相当。主要论据如下:

6、张维欣:我觉得如果非要说他跟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应该是他的冰清玉洁,和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有个老师说谭嗣同是爱与美的化身,这也是我愿意追随他的最重要的特质。他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爱不光是我去爱苍生,去爱天下,去爱普通的民众,而是说我去爱世间万物,去爱一切,哪怕这个世界对我不好,我还是会抱之以歌,是一种这样的情怀在其中。

7、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于南京“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

8、逝世最早的吴铁樵,在有限年华里为《时务报》报务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9、他们像每次冲锋那样,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峰顶上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0、“保中国不保大清”,是“湖南腹地自立运动”的核心指导理念。梁启超等人主持湖南时务学堂,即在学生当中大力鼓吹革命:

11、属于我们谭家人的两首谭氏歌曲—我姓谭

12、1897:南京武士装像合影

13、还有一点,便在于对后人的激励与警醒作用。生命的消逝,对旁人的震撼毕竟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尤其当生命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消逝的时候,这种震撼更大。谭嗣同便是想通过自己慷慨赴死这样的方式,震撼世人,警醒世人,希望又更多有识之士来实施变革,从而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后世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

14、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15、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才干不足。“才干”不是说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指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不及上一代人熟悉整个世界的大势。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把那代年轻人的热情和上一代人的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话,戊戌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一搞。

16、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17、许知远:包括他在被砍头之前很镇定,是跟他已经完成了自我说服有关吗?

18、他们称呼谭嗣同为“我们的复生”,平时生活中,他们会分享关于他的好玩的事情,聊聊诗词,探讨跟他有关甚至没关的世界观的看法。

19、家规十则:礼让宜明、雍睦宜调、困穷宜恤、承祧宜慎、品行宜端、交游宜择、本业宜勤、持身宜俭、祭扫当虔、内外宜肃。

20、而她最喜欢的“偶像”,是谭嗣同,那个在戊戌变法后死去已经120年的人。

三、

1、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戊戌维新未能实现谭嗣同的理想。

2、古代文学中,为何总有“打虎英雄”出没?

3、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4、杨度的书法好在哪里?他的书法造诣你知道多少?

5、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6、爱新觉罗皇室,也因此被谭视为“客帝”乃至“贱类”:

7、新版《谭嗣同集》前言。来源:受访者供图

8、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深想起来可能牵扯很多,老朽一家之见是我们先得搞清楚谭嗣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维新派,这是他决定赴死是否有意义的关键所在。如果他如当时康梁一般的纯粹维新派,个人觉得他的死毫无意义,因为确实只有保存有用之身,才能有继续变法的希望。而且他们在逃亡在外,光绪皇帝反而可能更安全,迫于外部压力,保守派未必敢直接杀害光绪。

9、其实,谭嗣同著述中留下的值得当下出版史研究认真发掘的资源尚有不少,如《利济学堂报》退订中逗露的当时报刊发行模式、单张刻印的技术层面之探讨与“报”“刊”过渡、浏阳《兴算学议》与“活板”普及程度、《古教汇参》与《治心免病法》等西人著作译介推广之速度、《仁学》所载原质“六十四种”“七十三种”之辨与西方化学著作的早期传播……近代文献是一座宝藏,一些文献随表面上与出版史相去甚远,但只要留意,都会有所收获。希望能在同仁的指导下一同进一步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宝藏。

10、主要成就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11、推证之二:毕永年、唐才常

12、书讯|岳麓书社2020年第四季度新书推荐

13、△《谭嗣同年谱长编》,岳麓书社出版

14、一起入坑、一起玩耍、一起探索

15、狱中题壁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6、所谓“湖南腹地自立”,按梁启超向湖南巡抚陈宝箴所做解释,乃是“独立自任”,效防王莽末年窦融经营河西而佐复汉室、清初郑成功守台湾而存明正朔之榜样,使湖南成为腹地自立之省。梁以窦融、郑成功二例游说陈宝箴,颇具深意——窦融之河西政权相对于刘秀之东汉,郑成功之台湾政权相对于爱新觉罗之清廷,均拥有高度的独立性;二者俱不听命于“中央政权”,但“中央政权”亦未公开宣布其为叛逆。

17、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由于梁启超的参加,《时务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几个月间销量即达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梁启超的名声也随之日重。

18、谭嗣同身后图像资料稀如星凤,如有高明措意于此,不自珍秘,慨然刊布以为补苴,使天下慕其风概者得共瞻仰、研究、探寻其原委,实为功德一件。笔者幸甚,谨祷颂之。

19、谭氏家训八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教训子孙、惇笃宗亲、持身恭敬、居邻洽和、治家勤俭、裕后诗书。

20、如果说鲁迅的人生趣味像一杯加了糖的苦咖啡,苦涩中又总带着绵长的老趣,那么谭嗣同的就更像一碗苦到极点的五黄汤,那种浓浓的痛苦连清水也化不开。谭嗣同几乎没有什么独属于个人的快乐,国遇乐事,他乐;国遭悲际,他悲。他的喜怒哀乐全然围绕着国家的命运而展开。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是范仲淹的口号,但这几乎就是谭嗣同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

1、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贾维先生,送给她满满四大箱的研究资料;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投拍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请她担任文学撰稿和历史顾问;湖南省作协的作家彭晓玲,也为她书籍的顺利出版不断奔走。

2、福州路、外滩,都是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曾在上海相聚的地方。张维欣和同样喜欢梁启超的胡可人一起,模仿起“偶像”当年的造型拍一张照片。

3、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4、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5、以上种种对清廷的激烈批判,皆始于甲午之战带来的冲击。

6、张维欣丨思美人:屈原与谭嗣同

7、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8、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9、但到了谭嗣同的曾祖父谭文明时,他将家迁到浏阳南乡吾田市,隐居深山,“笃学固穷,文行有斐”。他儿子谭学琴当家时,家道突然暴落。为了生计,谭学琴去县衙做了一名管理簿记的小吏,靠着慢慢积攒,又将家迁回县城梅花巷丹桂坊。即便如此,他还是因为家贫,直到四十多岁才成家。清道光八年,谭学琴留下“我死勿令儿子废学”便撒手人寰,他7个嗷嗷待哺的子女几乎濒临三餐不继的窘境。

10、作者以崇拜先贤的真情,苦心结撰,排辑史实,比对文献,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谭嗣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变迁,为走近谭嗣同提供了新途径。

11、这天晚上我就住在日本使馆避难,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逮捕的人没来,第二天他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带了他写的著作与诗文稿本几册、家信一包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从谋求将来;没有殉难的人,无从报答圣明的君主。

12、愿做时代变革垫脚石的谭嗣同,稍后遇上了正在宣扬“保中国不保大清”理念的康有为,怀着“以供圣人之驱除”的心态,谭对康遂执弟子之礼。

13、《谭嗣同年谱长编》对谭嗣同的时代背景、生命历程、家世交友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梳、辨析、考订,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史实错误,勾勒出了谭嗣同短暂而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并且厘清了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彗星”其思想的形成理路和发展轨迹,从而在年谱之外具有了思想评传的价值,值得一读!尤需指出,作者是一位非历史科班出身的小姑娘,集十余年之功,编著出这样一部年谱与思想评传兼而有之的著作,实属不易!

14、谭嗣同等六人合照的“光绘楼”照相馆位于上海福州路东首,当时上海的书报出版商、零售书店,几乎全都集中在这带。即便在今天,这条马路依然是上海著名的“书店街”。西洋书籍不断在这里被翻译、出版、销售,日复一日更迭的新思潮带给谭嗣同极大的思想冲击。在南京为官期间,谭嗣同每隔几个月就要去一次上海。他与友人参观中国最早的格致书院博物馆,到格致书室购买西学书籍,到西餐馆“一品香”聚餐纵谈,更是热心介入了《时务报》及其相关事务。

15、拍照此年,正是谭嗣同刚至南京担任江苏候补知府一职之时。在任上,他数度拜访金陵名士,但却因“官路不正”而屡被拒之门外。甚至在上司召见时,刚能说上几句话,就已引得同僚猜忌和诟病。本来对仕途还抱有一丝希望的谭嗣同对此十分灰心,在给朋友的信里频频出现“困辱泥潭”“江南乞食”“孤寂无俚”等字句。

16、他对朋友热情仗义,结交了很多挚友。他的社交圈里,有朝廷的高官,和家庭条件比较贫寒的朋友,他也能平等相处。

17、拔贡是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而丁酉年正好是光绪帝拔贡之年,故毕、常二人入京城国子监学习的机会。

18、许知远:对,我觉得就是有一个隐秘的动机,但一直好像没有被好好探讨过。包括在那个年代,19世纪末的时候,湖南那些士大夫文人之间是怎么交往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19、谭伯牛:日常交流就是以写信为主了。城内有些人如果还愿意写诗的话,门童一天能跑好多趟。那些来自北京,最高政治的信息,也是通过书信的方式来传达。另外一种就是定期的聚会,聚会的理由各种各样,都很风雅,就像北京的士大夫一样,大家总会去法源寺、大觉寺那些不错的寺庙里喝茶。

20、成庆:对。因为我们后来对谭嗣同所有的界定,都是侧重于他为革命流血,其实这是在把他狭窄化。在晚清的时代,传统的精神文化开始瓦解,还没有产生一个新的主流秩序的时候,谭嗣同的出现,起到了一个非常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那之后,整个思想又开始形成新的主流,但是很多思想问题已经慢慢变弱了,精神上的问题变弱了。

五、

1、与唐才常同年拔贡的毕永年,亦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早期革命党的重要骨干。他在戊戌变法期间主笔过武汉的《汉报》。变法失败后有过许多著作,其中《诡谋直纪》(内容存疑)是揭露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历史资料。但因与唐的政见有所不同,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不够坚决,曾两次负气出家,最后病逝。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3、以民权革命为时务学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来湖南之前,谭嗣同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商量好了的决定。梁的教学批语,与谭嗣同《仁学》中关于“君民关系”的理念,高度一致:

4、全书三十余万言,将谭嗣同文献史料系日排比,钩稽考订,堪称一部了解和研究谭嗣同这一历史伟人的必备之书。

5、点上面“谭氏文化”加入谭氏家族!

6、许知远:您想,作为一个内地年轻人,为了变法突然来到上海,对他来说会是一个怎样的冲击?

7、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8、然而,虽对南京的官场十分厌弃,他却对相去不远的上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上海,是当时“衰老”的大清帝国里最“年轻”的城市,也是西学传播的源头和“赛先生”上岸的地方。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其作为通商口岸向开放之后,几乎所有冲撞旧秩序的知识和观念,都从这里传入、散播和发展壮大。

9、1896年9月25日,谭嗣同(右一)与梁启超(左一)等“七贤”在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光绘楼”照相馆合影。来源:受访者供图

10、“我写这个年谱长编,就像是给他补日记,做基础史料的整理工作。”

11、唐才常曾任维新运动重要刊物《湘学报》、《湘报》主笔,著有《唐才常集》。1900年8月22日(阴历七月二十八日)夜,武昌紫阳湖畔,唐才常就义,与清末大多数慷慨临刑的义士一样,唐才常口占二绝:

12、许知远:进入专业化的时代。

13、老朽个人对谭嗣同的评价是以维新者而生,以革命者而死,任侠仗义,果敢无畏,这才是谭嗣同千秋不朽的价值所在。当然,这也只是我一家之见,欢迎诸君指正。

14、其中,“讲谭”介绍谭先生的成就和故居,“论谭”讨论谭先生及其亲友、生平事与思想,“扯谭”则是聊他们的各类轶闻趣事。

15、那么举人和拔贡又有什么关系呢?

16、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17、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18、执教之时,谭嗣同向学生阐发了不少民权民主思想,学生深受启迪,小小的学堂里埋下了不少革命的火种。然而,较为激烈的言论却引发了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以及劣绅叶德辉等人的不满。如火如荼的新政却蕴藏着一触即发的危机,体用之争的矛盾在暗中慢慢发酵。岳麓书院的一名名为宾凤阳的学生在无意中拿到了时务学堂学生的札记,并交予山长王先谦过目。看过札记后王先谦大为震惊,他认为这些激烈的言辞中存在着倾覆清王朝的思想倾向。于是,他联合了十余乡绅,拟定了一份名为《湘绅公呈》的上书,呈请陈宝箴解散时务学堂,并辞退该校教习。

19、谭嗣同对出版人才的爱惜,也是他关于出版人才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前文所及之吴铁樵,英年早逝,谭嗣同悲痛不已,多所悼惜。在同为难得人才梁启超的去就上,谭嗣同不避好友汪康年的不满,表达了不同看法:“筱村先生邀卓如往西湖读书,此事嗣同极以为然,何也?嗣同常虑卓如揽事太多,又兼两馆主笔,内外夹攻,实于身命有碍,能往西湖清养,可保不致如铁樵之超然竟去。即仍兼主笔,亦自无妨,然而却止宜小住数月,或归而再往,不宜久住……”护惜之情溢于言表。

20、唐才常,字佛尘。少与嗣同齐名,称“浏阳二生”,两湖学堂高材生也。闻嗣同死,忧愤,屡有所谋,每言及德宗,常泣下。二十六年,两宫出狩,才常阴结富有会谋举事,号勤王,将攻武、汉。被获,慷慨言无所隐,请就死,遂杀之。

游戏名字 | 游戏网名 | 个性网名 | 个性说说
Copyright © 2016-2022 玩泥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