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网:分享好听的游戏名字、简单干净的男生、女生游戏网名!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经典句子
您的位置:玩泥巴网 > 经典句子 > 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摘抄文案100句】 >正文

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摘抄文案100句】

类别:经典句子 /人气:59 ℃/2023-02-23 08:54:06

一、王阳明四句教

1、课程名称:王阳明四句教略说

2、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3、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4、赣州刊刻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如下:

5、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6、我当年公开批评他时,那是很严重很危险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委员长,他提倡的是王学,他是校长,我是教官,我上课公开讲王阳明不对,讲他没有彻底悟道,但我讲出了理由:

7、胥孔林老师1968年生人,1987年开始习练太极拳,2005年跟随龙江书院学习传统文化,长年从事太极拳及传统文化教学传播。

8、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迴廊牆壁上:

9、南怀瑾说王阳明之良知说

10、这就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在我心中,就是因为良知的作用。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来不具有抽象的意义。阳明把它提高到与真心、天理异名同体的高度,直指良知就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性、也就是天。真心不来不去,所以良知(真心)也本无来去,无起无不起;虽然有时被私欲掩蔽,但仍然存在于人的本体上。一旦能克服私欲,良知就可以恢复它的光明,而同于圣人。

11、「舉身疼痛」──全身痛的不得了。

12、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13、(摘要):“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浓缩。“四句教”中对良知的阐述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带有经验心理学的色彩,对良知、本心的追求与倡导也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同时“四句教”还阐述了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心上用功带有浓厚的心理自我暗示色彩,在事上磨练则具有知行合将心理外化的理念。“四句教”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对丰富我国本土的心理学有所裨益。

14、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常常讲,东西方文化都说人为万物之灵,我说那是人类自己吹牛的,人类一点都不灵,这些人性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不管东西方所有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没有解答出来,拿不出一个结论。人怎么会生来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虫卵脏相结合,一下就变出人来,而且变出来的人个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啊!人类现在可以上天了,可是最基本的生命与人生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结论,还没有脚踏实地呢!

15、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16、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做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词。《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能够引导外物,这个叫格物。

17、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18、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最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19、那么,分析四句教的内容,首先需要对于“心之体”展开分析。董教授通过关于中国人对人性、物性的思考,为我们梳理了这个问题。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看来,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存在根源,所以人性和物性是相通的。这个根源便是道。道产生一切万物,一切万物以道为根本,有得于道者谓之德。恰如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每一个事物从上天获得“德“,使其成为它所成为的那个东西,也便是性。

20、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不成立的。王陽明是位聖人,但用其並不完整通達的哲學思想,治理國家社會,那是很危險的。倘若在學術上、思想上,也就是在人的存在的經驗上,一種學問,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在人的存在上,不成立。拿來治理社會,那個社會一定會出問題。

二、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

1、妙在:无善无恶心之体

2、在他最后一次出征之前,站在桥头对他的弟子说的,说完就去广西打判匪了,他去了人家就投降了,他在回来的路上去世了。

3、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词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救人,这是第一反应。

4、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为善为恶就在你的意念之间。

5、王学还有个道理的,你们这几位大师们,要特别注意啊!你听了这个王学,将来接引知识分子、学者,你们就有本事啦!不然你讲到禅宗,一提王学,什么都不知道,那不行的啊!尤其你们年轻学白话教育出来的,这些都不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6、既然是自心体认,也就没有地方可以攀缘借力,不能拿前人话头取巧。这是与传统上儒家学子“做学问”不同处。所以这第一句最难,又是后三句的基础。世人对这一点不能透过,在后面的三句上难免支离空泛。可知那些妄论“虚无”的后儒何曾真识得“无”来?“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就是针对宋代理学的向外驰求而作出的批评。

7、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文化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你们大概都听过。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不谈庙子里和尚唸经吃素这些形式,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以外,另闢了一条路子,直接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说,是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的接轨,产生了新的东方文明,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8、南怀谨先生认为王阳明这四句教并非完全正确,而且是相互矛盾的。

9、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10、“四句教”主要借用了《大学》里的“心”“意”“知“物”四个范畴对其整个理论所作的概括。具体指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是无善无恶是至善的状态,是心的本体或本源,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意念发动上有善有恶,有的发本体,是善念,有的不是发自本体,而是受到了外在的蒙蔽,是恶念。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依靠的正是本性的良知。人在心理上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探究事物的道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事上的磨练,能够为善去恶,去除蒙蔽本心的各种灰尘,还原本心的晶莹洁净状态。

11、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董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做出了深刻的阐发。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12、“哎,你在这里干什么?”

13、关键词义: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14、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15、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16、阳明针锋相对地指出:见得自己心体,就无时无处不见此天此道。"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以禅宗的方法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如《传习录》记载,汝中一日“忽见满街都是圣人”,还只是个初见自心的消息。

17、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18、瞭解了,做到道通為宇宙內事乃己份內事,己份內事乃宇宙內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然後在這個裡面又跳出這個,無私無我,跟一切聖賢豪傑合在一起,為眾生服務,叫做「在親民」,就是菩薩道。朱熹把「親民」的解釋成「新民」,把舊的老百姓搞成新的。他錯了,錯在把自己當成精英的領頭爺。在親民,就是無私無我,為民服務,跟佛法的菩薩道是完全相通的。

19、心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王阳明毕其一生完成了他心育思想的理论建构——“四句教”。从心理学角度看,“四句教”中对良知的阐述带有集体无意识的色彩,对良知、本心的追求与倡导也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同时“四句教”还阐述了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心上用功带有浓厚的心理自我暗示色彩,在事上磨练则具有知行合将心理外化的理念。以心理学为视域观照“四句教”学术界探讨较少,但从长远看,挖掘王阳明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对于我国自己的心理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他常玩这个本事,道家、禅都玩得很好。最后忽然不玩了,他说,玩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禅宗明心见性的路线开始,最后他用儒家的话,讲心性之学。

三、王阳明四句教的内容

1、王阳明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地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你听懂吗?好像把分别心打开了,咦咦!咦咦!很清净,就是这个。

2、“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是体来起用嘛。可见他是“自语相违”了。体上是无善无恶的,意动了就有善恶,那个意是不是体起用呢?等于海上波浪就是水,水一动就起波浪了,波浪是水变的嘛!就是这个道理。

3、这也是我把知识星球取名为《杰哥学霸圈》的原因,

4、只有格物致知,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5、跟宇宙一切存在的常寂光,合而為一。

6、所以这两种对四句教的理解方式,实际上就从基本轮廓表现了心学的博大精深,它的系统性直接体现在包容性上面,这是王阳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极高层次的标志。

7、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8、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以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大家都在背诵,传到正在做劳动舂米的六祖那里,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他问一个童子,你们念什么那么闹热?他说你不知道,现在师父年纪大了,他要传法下来,叫大家写报告,这是大师兄写的,师父让大家照这样修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下这首偈子:

9、我说第一句话是偷《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是第六意识分别,是人为出来的,此其一。第二句是引用六祖在大庾岭接引惠明法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是你的本来面目?”

10、有关这个知性,儒家王阳明的哲学讲“知行合一”。当年蒋介石先生,几十年前黄埔同学都受他的教育影响,都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日本人也在研究。明朝的王阳明由禅宗跳出来创立宗派,他是浙江人,影响东方文化思想几近五六百年,日本明治维新也受他的影响。蒋老头子当年的威风同毛泽东一样,他是校长耶,那个威权多大啊!但是,我在军校讲课时,拼命批评王阳明,一概不管。

11、董教授从“中”的其中一个初文出发,讲述了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是古代的士族用于测量时间的标志,表示的是旗子的实物与投影处在完全重叠的状态。所以中一定是正的,一定是直的。这种直,便是言说真理,做出真值判断,掩饰事实无论如何都不是正直的。

12、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心学最精华四句话,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作为阳明心学研究专家,度阴山老师称这四句话为王阳明心学的路线图,就是关于心学的概念和理论,他曾经1508年在贵州农场提出一个第一个概念就是心静止,他所谓的心静止是什么呢?所有的天理、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真理都在我心里,而不在我心外,一旦在我心外了,这个理无论有多少人视为公正的,它都不是理......想要了解更多,建议你添加微信服务号参加众筹活动,面对面与度阴老师聊聊。

13、一个和善的社会能引导众多的人向善,而一个邪恶的社会则必然引导更多的人为恶!

14、责任编辑:兰美丽赵梅英

15、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格物致知,将一件事研究到极致,变成自己的知识。

16、从心理学角度看“四句教”

17、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18、二○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19、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20、王阳明“四句教”的心理学诠释

四、王阳明四句教出处

1、|在蒋介石前大胆批评王学

2、一种是属于全人类的整体性格也叫种族性格

3、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4、性格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性格在人身上表出,善恶就出来了,符合性格的是善,不符合性格的是恶,所以性格是知道善恶的,要做符合性格的事,而不要做不符合性格的事。

5、“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6、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7、什麼叫做「純覺遺身」?

8、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当时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9、「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10、核心概念“良知”带有经验心理学色彩

11、然而当你进一步思考发现,性格这个东西只在人的身上体现,而性格又是有所发展的,那么性格实际上就分为四个层次:

12、所以你不能直接就跳到那个本体上面去,因为直接跳上去,就很虚,你没有根基,一两句话说完,你没有支撑,你现在就可以读几个佛经,然后一个“无”解决问题,寻求解脱,但是很没有力量,虚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唐三藏也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不然他执着个什么呢?直接放下取经执着,解脱,反正“无”不就了事了。

13、阳明先生对此的解说是:"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

14、知而不行,谓之不诚。行而不成,谓之不能。知而行,是赤诚之心,行而能,是贯彻到底,已经很难被其他人和事影响了。

15、王阳明亲身实践学说,进行心理的自我磨练,他反感那些满嘴圣贤学说但却不加以实施的做法,用亲身经历为自己的理论主张做了最形象鲜明的阐释。现代心理学的心理教育讲究实践性,并不仅仅是玄妙的顿悟或自我反省,而是强调个体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中,真切体会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在具体情境中磨练。王阳明知行合“四句教”并非源于对古圣先贤经典的抽象感悟,而是来自真实生活中自我的心灵历程,他用自身心理素质的成长历程,完成了对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充分体现了现代心理学的实践原则。

16、他說:「存天理,去人欲。」大哲學家馮友蘭說那裡有這些東西,存個什麼天理。他說的「致良知」,是生命對自己自我反省中的善。王陽明有「四句教」,他的四句教是:

17、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18、一般认为自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窥见王的学说受佛家影响深刻。

19、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

20、“四句教”体现了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孜孜追求

五、王阳明四句教讲的是什么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1、这句话出自:王阳明《心学》

2、中国读书人应该具备的修养

3、——整理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4、王阳明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的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好像把分别心吹开了,很清净,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5、儒家经典学习的顺序(一家之言)

6、讲座开始,董教授介绍了“四句教”的重要性。四句教从提出开始,便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同时,四句教的表述,与我们熟悉的孟子、朱熹等人的“人性本善”理论的确存在差异。心学的分化,儒家的讨论,无不与四句教息息相关。

7、主觀、客觀身心讓位,就是忘我。一切概念都打掉了,肉體也忘了,不是不存在,身心讓位,歸到「本覺」。

8、明朝中期,历史上写王阳明归越国。我们江苏这里是吴国,隔一条马路过去,那一边就是浙江越国了。王阳明回到浙江,全国很多学者都跟着过来。他晚年讨论四句教,有个学生批评老师,另一个学生赞成,两个人分成两派辩论。王阳明听到了就说,你们两个都对,我讲的也对,我这四句偈对很有智慧的人,一悟便知;若要教育智慧程度比较低的人,就必须走为善去恶这一条路线。这个辩论我们暂时不讲。

9、「覺清淨心」──他自己那個痛,超越了,痛到麻木了。他自己觀這個痛,怎麼會這麼痛?痛到麻木以後,他不痛了,歸到那個清淨心。什麼叫做「清淨心」?女人生小孩,不是開刀生產的話,如果自然生,特別生幾天生不下的,蹦咚一下,小孩生下來,母親身心的愉悅與樂受,百分之七十到是清淨心所展示出的性狀。但是完全歸到清淨心,那是妙樂,內觸妙樂。現在跟你們報告的是真正佛法中的佛法,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很少人聽得懂,我特地告訴各位。

10、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11、对圣人而言,这个意在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在起用上是有善有恶的。虽有随境起用,而其真心实未有动;虽随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但不以私心而生爱恨分别。对俗人而言,因私欲遮蔽真心而起执著分别,随着现象世界颠倒追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名言:“不是风动,不是铃动,是仁者心动。”一个“动"字,点破凡圣的境界差别。所以善恶不能只从表面上去看。“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楞岩经》)

12、最后,如果大家仔细了阅读了我上述的阐述,就能明白心学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学习难度,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心学在王阳明死后,会四分五裂了,因为心学横广纵深,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高度凝练,四句话包含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集中了三个不同的范畴,于是就有不同阶段的不同启示,它可以让你停留在任何位置,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纪安定下来,然后不思进取,舒舒服服浑浑噩噩的读过一辈子。

13、文化是中国历史兴盛的秘密所在

14、「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15、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16、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17、南怀瑾先生:不怨天不尤人,正命地活着

18、「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19、「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他定在那裡二十一天,一切的身心煩惱、痛苦都沒有了,成就了阿羅漢的大定。他自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存在的性狀,很重要,那就是一切煩惱,即「諸漏」都沒有了。

20、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意思,所谓我心光明,也是在讲我的心已经回复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光明,通体透明,无善无恶,我心本来如此,这就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超越。

游戏名字 | 游戏网名 | 个性网名 | 个性说说
Copyright © 2016-2022 玩泥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