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翻译【摘抄文案100句】
一、顾炎武
1、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3、晚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首要课题是,如何使社会经济生活最大限度地摆脱专制主义的行政权力的干预,使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摆脱专制国家的超经济强制式的掠夺,使私有财产得到保障,使人们得以在法律的保障下自由地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一问题上,顾炎武深刻阐述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4、顾炎武出狱之后,萌生隐退之意,这一年他四十四岁。
5、作为开幕式演出的昆剧《顾炎武》
6、顾炎武综合历史上诸多有识之士的意见,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治官定律。他说:“官多则乱,将多则败,天下之事亦犹此矣。”官僚多了会造成混乱,将军多了会导致战败,天下的事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7、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8、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顾炎武提出了以下对策:
9、热血澎湃已经淡去,激情飞扬也褪色黯然。
10、顾炎武后来在一篇纪念嗣母的文章中,
11、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12、顾炎武还是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他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顾炎武追求的是外向客观的学问,而不是主观的学问。
13、文学大家顾炎武的后人简介
14、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是江南大族。
15、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16、历代政治危机形成的原因,大都有冗官过多的问题。冗官,造成民众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导致行政运行效率的降低,往往也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隐患。
17、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1)主张“循天下之公”,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19、据了解,顾炎武19岁结婚,先后有四个老婆,第一房和第三房给他生过孩子,但都夭折,直到60岁还是没儿子,最后立同族子衍生为嗣子,衍生相随他多年,直至他病逝。所以说,顾炎武没有亲生儿子,有有继承权的儿子,即嗣子。
20、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二、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翻译
1、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2、唱腔:周雪华/音乐:孙建安/配器:张芳菲
3、但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顾炎武又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应该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此种税法,不能一刀切。故《钱粮论》中又说:“今若于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虽尽征之以银,而民不告病,至于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已什之三征之犹不可得。以此必不可得者病民,而卒至于病国。”因此,无论是实行货币赋税,还是实行实物赋税,都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为“权宜变通之法”。
4、演出时间:2018年11月9日19:30
5、(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6、顾炎武生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康熙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岁,
7、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8、关于顾炎武与朱熹在“下学与上达”认识上的分歧,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即对“一贯”的认识。
9、那老头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下来。人们远远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10、也决定了顾炎武接下来的坎坷命运。
11、演出地点:江苏大剧院戏剧厅
1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中世纪的产物,他们应该是发展了儒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解放人们的思想。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提出工商皆本。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所以他们不是背弃了儒家思想。
13、这件事被曹余章写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顾炎武著书立说》这一章节中。
14、(2)主张物质第一性,看重唯物主义思想。
15、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16、又有许多明朝降将做“参谋”,
17、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18、《日知录》卷八有《省官》一条。顾炎武写道:刘秀实现了光武中兴,然而海内人口算一算,只有原先的百分之二三十。刘秀笑着说:现在边地根本没有多少户口,设置行政长官进行管理,好比《春秋》“素王”一样。于是省并地方行政单位以及官僚职务岗位的设置。刘秀提出的原则是:“兵革即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说战争已经结束,应当减轻社会的负担,公文往来,劳役征发,都应当减省,保留原先的十分之一就可以了。顾炎武于是说,“以此知省官之故,缘于少事。”说由此看来,正因为“少事”,所以才做到了“省官”。他接着说,现在公文铺天盖地,官司泛滥成灾,主政的人因事情琐碎杂乱难以胜任。这种情形走到极点,又不得不增加官吏,难以实现效能的提高和政治的安定。
19、顾炎武妻子卒于昆山后,他对着妻子灵位痛哭流涕,写诗哀悼:
20、历史记载顾炎武有四个妾,为了他生过孩子的妾室还有第一房和第三房,但都相续早夭,直到顾炎武60岁都没有儿子,立同族子衍生为嗣子,衍生相随他多年,直至他病逝。
三、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1、清初,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原来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便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顾炎武被抓后,经过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后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才被释放。
2、鉴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既往教训,顾炎武力主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他说:“古先王之治地也,无弃地,而亦不尽地。田间之涂九轨,有余道矣。遗山泽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余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难坏,年计不足而世计有余。”他引证孔子关于“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教诲来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可“一以急迫之心为之”,不可因一时之小利而忘万年之大计。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明末的众多学者,固守理学藩篱,而顾炎武虽然受到影响,但是对理学却大家抨击,《日知录·卷一》“艮其限”条目下写道: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及其施之于事,有捍格而不通,则忿懥生而五情瞀乱,与众人之滑性而焚和者相去盖无几也。
4、明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5、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6、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7、顾炎武的朋友想将顾炎武从牢中救出,只好向南方文坛领袖钱谦益求援。朋友虽然明知顾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顾炎武“私自书一刺与之”。
8、紫金京昆群艺术英会开幕演出阵容
9、顾炎武,非常优秀的的思想家还有我们了解到的经学家还有音韵学家,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音韵训诂之学,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相对研究,知识渊博,但一生辗转反侧,为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影响力的学术宗师。
10、在这场昆山、常熟的保卫战中,
11、嗣母王氏也绝食十五日后殉国,
12、眼见风云变色,山河破碎,
13、好友吴其沉惨死,顾炎武幸得脱。
14、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最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15、“体己有耻”上述拒绝钱谦益以及拒绝南归已经有所展现,而最能展现他的这个学问态度的,是召见他修明史时的做法。
16、这对于正确领会古籍有重大意义,
17、关于货币的流通,顾炎武有很精辟的见解,他在《钱法论》中说:“钱自上下,自下上,流而不穷者,钱之为道也。今之钱则下而不上,伪钱之所以日售,而制钱日壅,未必不由此也。”他认为货币的性质乃是“上所操衡万物之权”,铜钱与银的比价稳定(“市价有恒”),则“钱文不乱,民称便焉”,这是明朝开国以后的货币政策的长处;“然至于今,物日重,钱日轻,盗铸云起,而上所操衡万物之权,至于不得用,何哉?”他认为,问题就出在国家只收银而不收钱上,钱流通于下而不流通于上,实际上是国家放弃了对货币的管制,致使盗铸云起、钱不值钱的状况发生。所以他说“莫善于国朝之钱法,莫不善于国朝之行钱”。
18、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19、(3)提出“工商皆本”理论,反对重农抑商。
20、在顾炎武看来,在行政权力退出市场竞争以后,国家仍可以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四、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在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不会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
2、顾炎武出生于江苏,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的斗争,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总结明亡的教训。晚年开始研究古籍,考证经书的真假,并且研究古语的发音。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3、他勤奋治学,终成一代宗师。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5、D。解析: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题干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由此可知他特别强调经世致用之学。
6、确认贫穷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忧患,须以生财之方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7、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顾”,就请您先点上面蓝字顾氏总群,再点关注,即可每天免费阅读。
8、顾炎武的扮演者柯军说:“当我借助昆曲的表演传统来体验顾炎武这位先贤时,其实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一怕,先贤的痛楚与孤独,自己体悟不够深刻;二怕,在创造与转化中对昆曲的纯正有所减损。所以,努力用心感知曾经行走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的顾炎武,努力用昆曲原汁原味的表现手段来刻画顾炎武,始终是我脑中紧绷的两根弦。”
9、“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论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顾炎武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所以痛苦不堪,还在于有一个由乡宦、生员、吏胥所组成的庞大的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占有了大部分的土地,却享受着免役或免赋的经济特权,而国家赋役的负担,则转移到了广大无地或少地、又无任何官本位背景的民众身上。其《生员论中》说:
10、他还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音韵学的研究,这些都有传人,但是他最为自负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迫,只能中断,一直到晚晴末年才被人重新发现并且应用。
11、顾炎武又引录了晋代名臣荀勗的说法。荀勗以为:“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民以宁所谓‘清心’也。抑浮说,简文案,略细苛,宥小失,有好变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诛,所谓‘省事’也。”他说,精简官员不如精简事务,精简事务不如保持心境的清静。萧何和曹参作丞相时,就保持了心境的清静,使百姓也得到休养生息。而抑制空谈,减省公文政令,不深究细小的过失,有喜欢别出心裁节外生枝以谋求私利的,严厉治罪,这就是“省事”。顾炎武说:“此探本之言。为治者识此,可无纷纷于职官多寡之间矣。”顾炎武同意荀勗的见解,赞赏道:这真是抓住了根本的见识啊。管理国家的人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总是纠缠于职官究竟是应当多还是应当少,争论来争论去了。
12、顾炎武论学,一为“体己有耻”,一为“博学于文”。
13、壬戌正月,顾炎武卒于曲沃。
14、其次,限定自己读完后再抄一遍,
15、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他出仕,彼时他的母亲尚未安葬,“不果往”。
16、写下了“呜呼痛哉”四个字。
17、“理学,经学也”的论断及义蕴
18、陆恩女婿复投奔叶嵋初,并且用千金贿赂太守,私下将顾炎武绑架关押,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士林震动,最后顾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顾炎武以“杀有罪奴”为由投入大牢。
19、剧照摄影:祖忠人、阿诚
20、在明朝曾经当过国子监祭酒,明亡之后,养母遗嘱让他不事二姓,于是他终生都没有在清朝做官。他生性刚烈,康熙年间,有人推荐他修明史,他断然拒绝,而且还说:果真让我修明史,我要不然就学习介子推逃走,要不就是学习屈原去死。
五、顾炎武
1、在《读宋史陈遘》一文中,顾炎武借评说宋代史事和总结宋朝灭亡的教训,对专制统治者摧残民间工商业的税收政策予以谴责,认为宋朝之所以灭亡是从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开始的。他说:
2、一是专制统治者对人民的超经济强制式的掠夺。顾炎武指出:“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者乃数十年,而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天启皇帝的诏书中甚至有“必须殚力急功尽心搜括”之语。
3、由此也可见顾炎武在当时的威望。
4、(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
5、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6、大同商旅辐辏,货物踊贵,亦以藩府有世禄之供,将士袭常饩之养。虽曰穷边绝徼,殆与内郡富庶无异,而浮侈犹甚。
7、顾炎武似乎已经意识到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的道理,在《菰中随笔》卷二中,他分析了商品经济的盛衰与交通状况、民居多寡的关系,更注意到法治对于保障公平贸易的重要作用。顾炎武认为,要保证贸易的公平,使交易的双方都能“各得其所”,就必须有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匪法曷均”的意义所在。
8、有一天,顾炎武在太平门外太平堤经过,被仇家发现遭到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经过此事顾炎武知道,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是年45岁的顾炎武在伤好后返回老家昆山,将家产全部变卖,毅然离开故乡。
9、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极力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
10、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11、批评陆王心学,顾炎武倾向程朱理学,依靠程朱理学。但程朱理学也非纯道。顾炎武的目标是辨明源流,“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以求恢复“六经”的本来面目。用孔子的六经而非后儒的六经作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武器。如他讲的“变鲁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变齐变鲁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变齐变鲁》,《录》卷七)顾炎武的理想自然是“变鲁而至于道”了。但这并不是一下子能完成,需要经过“变齐变鲁”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他没彻底否定程朱,而是给予他们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12、作为明末遗民,顾炎武在回信中说:原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室外。
13、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二重性,确认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
14、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15、顾炎武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一贯”就是指的“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恕也者,在下之达道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夫圣人者,何以异于人哉,知终身可行,则知一以贯之之义矣。”(《忠恕》,《日知录》卷七)顾炎武不承认“一贯”有什么“上达”的抽象性,认为“一贯”是指一生的道德行为准则,而这个行为准则就是“忠恕”。也就是说,“忠恕”是“一贯”的内涵。所以出现这种分歧,就在于顾炎武是个“下学”论者,而朱熹虽讲下学,但更是一个“上达”论者。
16、对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17、顾炎武十九岁娶太仓王氏为妻,但一直没有生育。顺治六年,纳妾韩氏,顺治七年正月五日生下一子,名曰诒榖,这时顾炎武已38岁。但非常不幸的是,顺治十年,诒榖早殇。在无后为大的旧时代,有没有儿子对顾炎武是一件大事,此后他几次纳妾,一度生子,又再次夭折,令顾炎武悲伤不已。
18、晚明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尚且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既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伴随着它的与生俱来的“原罪”。马克思所说的“不仅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苦着我们,而且有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不够的情形苦着我们”的情形,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已初步展示出来。为此,顾炎武作了富有价值的探索。
19、可就爱跟语音学家较劲,
20、顾炎武抑制理学,光大经学,并运用音韵学、考据学,考经学之源流,以图恢复孔子六经之面目。其经学思想及治经方法对清代的学术都有巨大的影响。他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是他经世致用史学思想在经学认识上的反映,表明他对经学价值的认识比前人深入了一步。
- 1 描写赞美老师的词语【摘抄文案100句】 59
- 2 家长给老师的句子暖心【摘抄文案100句】 59
- 3 家长感谢老师真诚的话语简短【摘抄文案 59
- 4 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作文【摘抄文案 59
- 5 冬天的四字词语大全集100个少字【摘抄文 59
- 6 一辈子很短珍惜身边人是什么意思【摘抄 59
- 1 突然什么造句子二年级【摘抄文案100句】 59
- 2 春天的句子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摘抄文 59
- 3 最暖心的爱情表白句子男生【摘抄文案 59
- 4 今天教师节祝福语【摘抄文案100句】 59
- 5 给教师的祝福语大全简单【摘抄文案100句 59
- 6 林夕最美十句歌词【摘抄文案100句】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