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网:分享好听的游戏名字、简单干净的男生、女生游戏网名!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经典句子
您的位置:玩泥巴网 > 经典句子 > 哲学的定义和哲学基本问题【摘抄文案100句】 >正文

哲学的定义和哲学基本问题【摘抄文案100句】

类别:经典句子 /人气:59 ℃/2022-12-28 11:07:58

一、哲学的定义

1、乾坤能容我,万事皆益我

2、倒计时10天教你如何跨越70分

3、还有没有其他老师要回应汤老师的问题?中国哲学有没有必要建构概念体系?

4、谢谢杨老师的提问。其实我讲的体用不是指实体性的体用,而是说依照对道的存有者性的理解,形成一种“用”,再以“用”去体认主体。当然,儒释道在这一层面上是不一样的,我也说了,老子有老子的体用,孟子有孟子的体用。另外,工夫上的体道为用和不即不离,其实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也正因为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所以王龙溪说“以良知范围三教”,这种说法其实是无法成立的。方以智以“圆一三点”来建立新的体用观,这种新的体用观既肯定了三教的说法,也避免了三教在教法形式上的僵化倾向,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的体用观。谢谢!

5、刚才讨论的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和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关系密切,我自己也很感兴趣。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述,则一个是训诂的问题,一个是义理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古人的想法,依据常识,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听古人讲,这样比较直接,也比较可靠。说来简单,但由于我们是现代人,听古人讲话就很容易带入我们的成见,这是没有办法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就牵涉到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意思,即所谓的训诂义,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搞错的话,我想误解恐怕是难免的,也许是个创造性的误解了。即使我们当下用同样的语言,面对面地交谈,也常常会出现误解,这没什么奇怪的。关键是你要透过说话人的语言、文字去了解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成见、偏见,不要让它来干扰整个理解过程。

6、谢谢!下面我们请张教授回复。

7、郑吉雄(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

8、“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在《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形而上学的中文名称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

9、石磊老师给你打上一剂强心剂,

10、好的,有请蔡老师来回应。

11、第因为“德”与“得”通假,庄子另外有一个定义说“德”就是和,我把这两者并在一块,他又开出无为法、刚柔之中、德与正人,这个我后面也会讲到。

12、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它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13、2010星期二

14、第二个就是西周出现的德行的意义。庄子认为“道”和“德”都是仁义礼乐的根,没有根,只有仁义礼乐,就会出问题,反之,有根而没有仁义礼乐,就没关系。这就是说“德”要行于内而非行于外,这个命题我后面会讲到。

15、宗教和哲学区分标准是怎样的呢?比较流行是按照解决问题的方式,哲学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解决终极问题,而宗教则是通过信仰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标准来自西方,对中国可能不太适用,因为中国的哲学貌似不太依靠理性,而更加依靠强大的汉语言,各种暗示,修辞和诗词层出不穷,靠着汉语言出神入化的应用,不用信仰和灌输,也足以对我们的灵魂造成冲击。所以说,虽然中国哲学缺乏理性,但是更有诗意。

16、所以,中国的哲学,比较务实,功利性明显;其主要内容,便是对天人之际与为人处世的探讨。

17、关于这个题目,其实我也不太能解释为什么要研究“德”,或者说“德”有什么值得研究。对庄子的研究,现在都研究“道”,并且把“德”放到“道”里去谈。我曾经想研究庄子的“道”和“德”在使用上有什么差别,但后来也没去弄清楚,所以文章的导论也是未完成的,只是先说明一下“德”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情况。

18、与《历史基本概念》不同,《哲学历史辞典》全然排除了概念嬗变的社会史视角,主要关注见诸各种经典哲学理论的概念,所以时常受到那些注重政治和社会之维的史学研究的质疑。不过,我们不能不顾该著的性质做出判断,不少哲学概念史的研究者似乎也不在乎外来批评,他们坚信许多哲学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并不受到理论之外因素的左右,亦无需诉诸社会史和心态史等史学方法。对他们而言,哲学概念史研究的旨趣,并不在于重构过去的哲学家进行理论思考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是如何借助概念,在过去和现在的哲思之间建立联系,在一个概念的当代定义与历史起源之间考察思想的发展。

19、有无之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特有的哲学范畴,与西方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并没有对应关系,以西方的和当代的视角来简单地框定中国的和古代的哲学论题是十分荒谬的。

20、我就着劳老师的话再多说两句。志栋的文章提到,诸如严复、殷海光等思想家讲中国人的自由散漫,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曹锦清也引用孙中山的观点来讲中国人的自由散漫。这里的“自由”对应的应该是freedom而不是liberty。刚说的仁义的“义”,铁肩担道义的“义”,应该是责任的意思,是liberty。

二、哲学的定义和哲学基本问题

1、非常感谢杨老师的提问,四个问题,我们依次作答吧。先请苑教授。

2、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

3、感谢大家!这两天的会议太紧凑了,我们好像完全沉浸在发表与论辩的氛围之中。刚劳老师问我,这次会议达到目的了吗?我想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我原先设想的范围了。虽然我在会前就已经拜读了各位的大作,但会议讨论的丰富性、深入性与生动性,仍然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与预期!另外我也同意李老师的建议,就是我们下一步讨论或可将重心转到目的上来,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们将来还可以再举办一届这样的讨论,题目或者就像李若晖老师所说的,就叫“中国哲学的目的与方法”。这次会议时间安排太紧张了,没有留给大家更多的时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谢谢大家!

4、不知道该写点啥好了,可又不能总不更新,得写点东西。一直想写点关于哲学的文章,可又怕写不好。不过有句话说的好(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句话说得好啊,可俺突然想再给这句话加几个字,(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怕丢人更丢人)。豁出去了,丢人就丢人,反正隔着网络,也没人打得到我,嘿嘿。

5、在20考研最重要的冲锋时刻,

6、回到刚才讲的七条里,第一条和第三条也比较奇怪。另外,第七条“无道天子微弱,不得任自由,故礼乐征伐从诸侯出也(皇侃《论语义疏》,清知不足斋丛书本)”,我实在无法理解这里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好好想一想。还有,这七条能不能这样引?我没有用过搜神,今天第一次知道。我以前用过中国基本古籍库,它会把你要的词提取出来,放在中间,词的左边和右边出现的文字长度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你引的时候,不能从检索的那个字开始引,而要把那一句话完整地引出来。你的引文前后都是省略号,在论文里是不应该这样引的,要把整句话写出来。

7、主要栏目有(学术资讯)、(哲学翻译)和(资料汇编)等,欢迎志同道合者订阅、投稿。

8、最早提出有无范畴的是老子,他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万物起于“无”,“有”从“无”中生发而来,这是老子关于天地起源和万物源生的哲学观点。而后庄子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并且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齐物论》)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庄子对老子的有无论的进一步深入。宇宙生成于“无”,而这“无”又从何而生的呢?

9、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10、谢谢!下面我们请蔡老师回应。

11、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

12、宝宝们:明晚21:30石老师直播???

13、我现在觉得,中国哲学从发展上讲有几个限制。第不敢出错,权威性重。上午何老师讲到马一浮、熊十力,为什么搞国学的人脾气都这么大,我亲眼见过牟宗三脾气就不小,徐复观脾气最大,他们脾气大的原因就是怕你发问,觉得不可以有错误,权威性重。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后来的学生发觉(如果不问)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底下人不敢犯错,他们的学问也就发扬不起来。第因为不能犯错,所以彼此之间容易党同伐异,互相取暖,帮派性重。国学虽然不是我做的学问,但也算是我的家学,我强调这两点,也是基于这个缘故。

14、大致是有共鸣的,林先生讲的诠释结构,我基本上也同意。不过,我还是想强调一下训诂,就是说依据不同的情况、需要,你可以有不同的诠释,但你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相对客观的、公认的文献证据来支撑,我觉得这是基础。

15、我补充一下,刚才我们讲到是先义理还是先训诂的问题,我想需要分两个层面来讨论。一是在思考过程中,义理和训诂并行。比如,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一般都会先对这个人的身高、性别、肤色等方面做一个整体评判,然后你可能对他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聚焦到那里,但这是同时进行的,很难说先后,也没必要去说。第二是表述层面,是先讲结论还是先讲证据,这只是次序问题。这是两个不同层次,我觉得需要区分,如果是理解层次,两者是并行的,如果是表述层次,也没必要争孰先孰后,只是表述次序不同而已。

16、好的,谢谢。第一个问题,中文字是否有一个整全的概念,我认为不是每一个字都有,所以我们要选择。大致上,我认为“天”的意义范畴虽然有歧义,但是有一个意义核心。我的文章里有讲到,殷人用人的身体,特别用他的头来标榜“天”。所以王国维也讲到,但他只讲了一半,没讲的一半其实很重要,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已在此萌芽。这种身体观,不是忽然之间产生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周易》里的卦。《周易》里很多的初爻都是用人的足部——脚来做比喻,很多的上爻都是用人的头部来做比喻,所以一个卦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可见,用身体来对应一个字或一个符号,是有非常古老的源头的。“天”字大概就是有这样一个核心意思。

17、汤剑波(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18、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9、对于汤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劳老师说现在不必回答,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出来,但现在把概念弄清楚是必要的;杨老师的意思是说,这个问题的问法可能不恰当,因为中国哲学原来就有它自身的概念系统;苑老师可能觉得这个概念系统还不够清楚,要把它展现出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现。所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好像应该改成“是否有必要使中国原有的概念系统更加地清楚明确”。提问题本身,可能比我们回答问题更重要。

20、好,下面我们请蔡老师来回应。

三、世界十大哲学名著

1、我是从汤老师的提问方式来看的,但苑老师比较关心的是,如何能让中国哲学中的概念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它的生命活力,应该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讲的。

2、意思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

3、下一节叫“至德之世”,是把前面所讲的“德”的意义,也就是我意义分支图的前两部分全部拼起来。在远古,最好的社会是怎样的,要有虚静无为的意义,有静默无私的意义,有作为仁义礼乐根本的意义。

4、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5、(2)单选题、多选题应试技巧

6、好,谢谢!接下来请苑老师来回应。

7、所谓的“西方”,并不局限于西欧,也包含以西欧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且,整体而言,西方更为注重“独立”与“自由”——所以,西方文化,更显丰富多彩。

8、英语词语Philosophy(拉丁语:philosophia)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φίλος(philos,爱)的派生词φιλεῖν(Philein,去爱)和σοφία(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9、第三个问题,我文章中已经写到,谢谢!

10、所以,关于哲学,又有了另外一个比喻,哲学是关于(距离)的学问,这个距离,是我们观照世界和自我所需要的距离。怎样才能制造这种距离呢?中国刚刚有系统哲学的时候,似乎常常把这个距离当做是物理距离,比如老子和庄子,这二位似乎对隐居世外有一种偏执。

11、历史上,很少因为哲学观点的不同而发生战争,顶多是一些个人恩怨和学派争斗。但是宗教冲突就不一样了,您瞅瞅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和最近中东那边的伊斯兰国。爱和拥有两种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看那些狗血爱情剧也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当男二和男一同时(爱)女一的时候,如果是(真爱),那男二和男一一般打不起来,但是如果男二和男一都是想(拥有)呢?估计早晚得打一架。

12、(哲学翻译)对相关领域经典作品或前沿研究的翻译

13、好,那我们继续提问,李先生请。

14、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非常抱歉,我没有把论文写完,因为没有完成,所以也没校对,可能论文里会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批评指正。

15、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16、若是立志于在哲学上功成名就,最现实的路径,便是中西合璧——将中国哲学的高深,与西方哲学的宽广,两相融合。当然,前提是,要有很高的智慧——而这智慧,源于道德。

17、明晚21:30分,石老师微博等你!

18、蔡振丰(台湾大学中文系)

19、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哲学教育也要不断反省。我们把哲学系单独分出来,但其实文史哲不分家。刚苑老师说的哲学训练;杨老师说的,我们在检索的时候,要了解“自由”的传统脉络,这些都需要反思。

20、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

四、哲学的含义必修四

1、(学术资讯)汇集学术会议资讯、刊物讯息、书讯等

2、第二个题目是“中国哲学概念的概念”,就是说对概念本身进行思考。怎么操作呢?我的初步想法是做一个文本性的历史性的研究。以中国哲学的诞生为起点,严格说是以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的诞生为起点,我去考察一下那些研究中国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比如谢无量、王国维、胡适、冯友兰等,他们写中国哲学史著作的时候,是怎么去处理概念的,我可以对他们进行梳理、比较。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工作,我已经开始做了,但发现工作量非常大。

3、好,下面我们有请詹康教授提问。

4、快乐是灵长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从内心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想快速且高质量地获得持续、长久的幸福和快乐,唯一的方式是懂得人性、欲望、生命的意义等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与智慧。快乐的多少,来自有乐趣事物的多少;快乐的大小,来自所做有乐趣之事的大小;快乐的长短,来自于享受快乐过程的长短。

5、听完郑老师的发言,我想稍微发挥一下。就是说改读本身没有意义,改读之后你能讲出意义才有意义。改读不是目的,为了提出了一个新说法而提就没什么意思,关键在于改读后你能达到什么目的。我看到逢源兄频频点头,想必有很多高见。逢源兄是正宗的训诂学出身,太炎先生的后学。那就请他来谈一谈吧。

6、方式不同: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

7、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要解决的问题,哲学和宗教一样,解决的问题是终极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存在?灵魂是什么?哲学有无数个定义,可就像它试图解决的问题一样,到目前为止,哲学也没有的统一定义。

8、“有与无”的哲学定义是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和没有吗?有与无,是道家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问题的哲学范畴。“有”指实有,为事物的存在之意;“无”指虚无,为事物的无有之意。

9、如果知晓哲学包含人道学,那么:应该不会有人,再去质疑前者的意义。哲学的终极意义,便是助人获得最高的智慧与幸福;当然,对常人而言,其最大的价值,便是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10、其实关于体用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文章了,我今天讲的可能也只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谈到体用,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两种用法:一种是伦理学的用法,一种是本体论上的用法。从伦理学上说,如《荀子·富国篇》,“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这里的“体”字可训为“形体”,“用”可训为“功用”“作用”,主要是伦理学意义的。再比如,宋代儒者有讲到“明体达用之学”“有体有用之学”,这里的“体”“用”主要讲的是伦常典制在政治上的“运用”,也属于伦理学上的用法。而我们所熟知的体用论,大多是就本体论而言,下面我想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体用类型做一个初步的考察,看看它在宋代以后有没有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11、逻辑学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12、所以,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富有理性,易于理解;也各具特色,万紫千红,且常常文辞冗长。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讨各种哲学问题,而不大关心实用与否;恨不得将“人”拿来“解剖”,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

13、在《真理与方法》的“导言”中,伽达默尔就已强调概念史的核心地位,从厘清概念的源流切入哲学研究,并将概念分析与论题研究结合起来。他认为当代哲学与他所要接续的古典哲学之间的历史距离,“首先在其变化了的概念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要消除哲学中的语言困惑,寻求合理而有根据的理解,就“必须面对整个一堆词语史和概念史的问题”。而要真正把握概念,必须对早先发展、前见和前理解具有敏感性,这是哲学训练的重中之重,伽达默尔说他自己“在概念史上所下的苦功就是这样一种训练”。鉴于“我们借以表述思想的概念好像一堵黑暗的墙”,哲学的任务就是概念史研究,或曰哲学即概念考察,追问思想的真实表述和意图。

14、系统就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并处在一定环境下的有机整体。

15、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这一场会议现在正式开始,这一场有3位教授讲演,每位教授有30分钟的时间。首先让我们掌声欢迎来自台湾大学哲学系的苑举正教授!

16、中国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华。因而,古代的圣贤,注重“有利于人,有功于世”;对于不大实用的哲学问题,谈论较少——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此类典籍乏人问津而难以流传。

17、谢谢郑老师!关于“取代”,郑老师说的应该是一种善意的取代,看重两者之间的互相替补性。我这里想讲的是一种“恶意”的取代,或者说我不应该用“取代”,而应该用“取消(dispose)”,应该说现代哲学的系统性取消了古代哲学的零碎性;现代哲学的优秀性取消了古代哲学的多元性;现代哲学的结构解释性取消了古代哲学的生命超越性,这是我真正要强调的。另外我要做个补充,前面我有提到esoteric,即“奥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按现代哲学的逻辑,如果你不能说得很清楚,就等于没说。可是哲学当中有很多地方,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因为你的体悟才是最关键的。古代哲学强调esoteric,现代哲学强调articulated,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谢谢!

18、非常精彩!虽然时间不够充分,但我们还可以在讨论、提问环节让苑老师发表高论。接下来我们有请台大中文系的蔡振丰教授为大家讲演,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义》,大家掌声欢迎!

19、时间:2017年5月7日下午

20、我基本上认为,方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对话获得超越自我的智慧,这种方法对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五、什么是哲学 及其含义

1、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之外。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hilospher)而非“智者”(Sophist)

2、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

3、谢谢,接下来有请詹康老师。

4、现在已经五点多了,最后几分钟,我想请我们会议的总策划人做一个总结。

5、《真理与方法》是西方现代诠释学的经典之作,而概念史分析正是该著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伽达默尔成功地在概念史框架中展开其哲学诠释学运思。这部伽氏最重要的著作的丰富内容和要旨,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一系列概念查考来展开的。在他看来,既然哲学与概念的系统运用有关,哲学研究便离不开概念史研究;哲学只有走上语言之路,概念史研究才会有新的天地。《真理与方法》极大地推进了概念史的发展。在这之前,概念史的方法论思考并不充分。伽氏著作的问世,为这一研究方向奠定了异乎寻常的理论基石。尤其是该著第三部分“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呈现出伽氏所促进的“语言论转向”与概念史范式的关系,倡导哲学须从概念梳理和语义分析入手。

6、李主任概括得非常好!从方法论上讲,苑举正教授给出的是斯多噶学派与中国哲学或是儒学的一个对照,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做当代儒学的人经常会被人诟病,说用了太多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跟孟子、宋明儒学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相似性?用苑老师的话,这会不会是一种“污染”?但苑老师,你又提到一种“创造性错误”,什么话都被你讲了。那么,哲学要不要求客观、求真?这种方法能否应对传统中国哲学受到“污染”的挑战?如果可以,那对当代哲学无疑是有帮助的。

7、时间的哲学定义如下:时间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运动和变化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才能发生,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世界和万物就不会发生任何运动和变化。我们观察世界和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的条件,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的条件,就不能发现任何运动和变化的特征。时间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时间不同于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是意识的表现形式,时间不同于数量,数量是时间的表现形式。时间同运动、

8、谈到“体”“用”这两个字,相关的文献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主要着眼于宋以前、宋代和明代,宋以前主要讨论王弼,宋代主要讨论朱熹,明代讨论方以智。我的题目可能和我所谈到的内容不太相配,还请大家原谅。

9、谢谢主持人,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谢谢朱老师和李老师的热情接待。我今天的发言可能无法做到像苑老师那样谈笑风生,我的题目比较没有哲学性。因为我们中文系一般谈的是中国思想史,而不是哲学史,所以,讲哲学可能不是我的专长。我今天主要是谈谈“体用”在各时代的用法,以及它的发展和创新,和早上几位老师报告的题目相比,可能比较枯燥,我的理解也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今天的报告,只是想向各位与会学者、各位先进来求教。

10、我有两个问题。第看到晓江老师确定的这个题目——“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我就在想,中国哲学有没有必要建构概念体系?因为,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概念体系”的思维模式是西方的,中国哲学当然有“概念”,但好像没有概念性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去建立概念体系?

11、我补充一下。刚蔡老师也承认体认的重要性,我再提一个建议。之前,我参加过一个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会议,有一个美国学者和你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发现1915年《新青年》出版后,在整个社会的出版物中,“民主”和“自由”这两个词的使用大幅度上升,但他想说明的是,大家在不明就里、以讹传讹的情况下,就自称自己姓“民”叫“主”,根本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随便抓过来用。他的资料检索可以显示这种现象,但他只是做了负面理解。但你要正面了解的话,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12、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13、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学发展的本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解释宗教的形式存在。

14、另外,我就不太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喜欢用“本体论”“知识论”“工夫论”。别的不说,“工夫论”就特别难以理解,因为有各种歧义,打架也叫有工夫,读书也叫下工夫,我完全弄不清楚。我想,就像杨老师说的,它本身应该有它固定的脉络,在这个脉络系统中,有它特殊的含义,但现在脱离了系统,单独拿出来,就变成一个“论”,这就成了比较麻烦的事情。

15、最后想问下苑举正老师,你提到所谓的“方便自我”其实就是以今释古,讲到三点:第一是现代哲学的系统性取代古代哲学的零碎性;第二是现代哲学的优秀性取代古代哲学的多元性;第三是现代哲学的结构解释性取代古代哲学的生命超越性。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三点好像没有办法用“取代”来讲,有系统不代表不零碎,就像文学批评理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每三个礼拜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理论,此起彼落、昙花一现,你能说它有系统吗?其实是很零碎的。所以,系统性和零碎性之间是否能用“取代”?还有,优秀性与多元性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怎样去取代呢?另外,结构解释性和生命超越性也是两码事,好像也没有办法说取代。所以我很想听听你的解释。谢谢!

16、大家好,我是这场的主持人,这是最后一场了,我们这场有三位发言人。先有请香港教育大学郑吉雄教授,他的题目是《“名”、“字”的范围——方法论的检讨》,我们欢迎!

17、这是我对三位提出的问题,谢谢!

18、我非常同意李先生的说法。就像我们开一辆车,要保证车跑得顺,除了要看路,看方向,我们也要时时检查下车子的构造、零件,看看会不会出问题,会不会把我们带到别的路上去。所以,检查方法本身也很重要。比如我们今天谈到义理和训诂的问题,我看到一些做简帛研究的人过度地使用通假的方法,有些人过度地使用字典辞书,好像把字义讲一讲,意思就明白了,其实没那么简单。我想说我们在运用某种方法的时候,要常常去检查,看运用得对不对。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态度。

19、地点: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学术交流中心A座111室

20、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无”并非宇宙的起点,无穷地追溯上去,“有”与“无”都是不可知的,不能够断定终极的有无。关于有无的论述在庄子这里变得更加玄奥,而这种玄而又玄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遭受到人们的冷落,直到魏晋之际老庄之学盛起之时才又被提上案端,有无之辩成为一个流行的哲学话题。在辩难之中,形成了“贵有”与“崇无”的两派,如王弼以“崇无”论出发,主张“以无为本”,而裴则认为“至无”是不能够生“有”,因而主张“以有为本”。

游戏名字 | 游戏网名 | 个性网名 | 个性说说
Copyright © 2016-2022 玩泥巴网 All Rights Reserved.